一場舊生論壇:聖保羅書院精神解救「香港兩極分化」?

 一場舊生論壇:聖保羅書院精神解救「香港兩極分化」?
Photo Credit: Yufei Wong / 關鍵評論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出席聖保羅書院舉辦論壇,就一眾講者對主題「兩極分化非香港之福」的分享,摘取一些要點及評論。

評論之前,先掌握各講者要點

【論壇前奏】

因緣際會,昨日筆者以外來嘉賓身分出席聖保羅書院(St. Paul's College)紀念165週年論壇,活動主要為校友聚會而設,所以自有不少營造名校歸屬感的禮儀和說辭,一如香港各大名校也著意塑造學生強烈的歸屬感;大概,校方希望莘莘學子以台上的舊生長輩為榜樣,畢業後成為各界精英,甚至主持打趣說聖保羅精英眾多,遺憾仍未有人做特首而已。主持和部分嘉賓分享時,不忘提及聖保羅書院精神如何兼容多元,例如畢業校友可以就敏感政治話題同場激辯,即使不同意對方立場,也不會仇恨和妖魔化對方,嘗試聆聽其他人的立場,並指聖保羅這種校園風尚,正是挽救香港兩極分化的典範。

photo_2016-12-22_15-36-11
作者拍攝

曾鈺成與蕭若元

言歸正傳,受邀的聖保羅舊生有那些「人馬」?就是主持人張文新,主講嘉賓:曾鈺成、程翔、吳錦宇、蕭若元、劉兆佳和詹德隆(以下各以「先生」簡稱)。他們的分享各有主調,曾先生、蕭先生著意表示,社會問題出現後,人們政治上大致分成兩批勢成水火的陣營,然後各自視自己陣營為正義的,對方為邪惡的,像宗教信仰一般,深信自己代表正義與真理,妖魔化對方,既然深信正邪不兩立,沒有任何妥協餘地,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他們並沒有刻意標籤那個陣營才是對的,上述說法可以指是中央與港人之間的誤解,也可以指是香港建制派與民主派之間的對立,也可以指是捍衛一國兩制與主張本土獨立的衝突。所以,他們主要帶出香港人應放下極端的態度,不要把政治問題視為正邪對立的宗教矛盾。

photo_2016-12-22_15-36-26
作者拍攝

分別在於,蕭先生強調現代文明在於共同擁護基本人權和自由等普世價值,不能因為一時對社會不滿,寧願摧毀一切文明,摧毀現存社會之種種,「假使」可以換來自己所求,也只會得不償失,應該針對總體問題加以解決。而曾先生則帶出香港的文明秩序,甚至成為啟蒙孫中山希望全中國變得更文明的所在地,一國兩制正是保留了這種歷史賜予的文明秩序,認為延續這樣的優點,對整個中國依然有助益。最後他提及聖保羅書院校歌有:Justice, Honour, Truth and Virtue四字,中文或可理解作:仁義道德,可謂基督教會來港創辦學校兼容中國文化的態度,認為宗教也有兼容並包的精神相當可貴。

photo_2016-12-22_15-36-15
作者拍攝

吳錦宇與詹德隆

吳先生與詹先生就民主和一國兩制各有分享,吳先生或許出於研究心得,他從世界不同國家比較,表示民主並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絕對,即使自由這種被高舉的價值,人人的標準不一,好像女朋友真的給予男朋友為生活小事進行選擇,背後更多是出於感情動機,而不是很崇尚理性的自由觀念,尊重不同人的選擇。由是,他的演講內容圍繞民主並非天經地義,以全球身處民主制度的人口比例來說,生活在民主制度的人口並非多數,而更多是集中在歐美社會,而即使俄羅斯給予人民選舉,也會選出普京作為總統,土耳其人民也願意接受埃爾多安統治,而他在美國是少數準確預估特朗普當選的人,並斷言未來中國不會出現民主制度。

photo_2016-12-22_15-36-22
作者拍攝

詹先生則揶揄吳先生,如果這麼否定民主價值,為什麼選擇住在美國而不住在中國呢?而且他認為吳先生離題,應該緊扣香港兩極分化的問題進行討論。詹先生認為人們習慣以政治立場、黨派之別來判斷問題,往往是對事實、形勢的掌握有偏差,所以用了錯誤的態度和做法處理問題,於是環環出錯,令社會撕裂分化,以左派術語描述,相當於把「人民內部矛盾」,變成「敵我矛盾」。在一國兩制的問題上,他認為中國誤判了香港的角色,不應過於抗拒香港在兩制之下實行普選,因為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市長」,沒有軍事和外交權力。他同意兩極分化最終沒有解決問題,應該凝聚共識「大和解」,他打趣說,既然曾先生可以跟長毛「去旅行」,其他又有何不可?他認為不必標籤中央政府徹底不理性,中央至少願意考慮香港民意換走梁振英,意謂香港人不必過於絕望,拒絕協商。

劉兆佳與程翔

至於劉先生與程先生,他們主要對一國兩制表示一些取態。例如劉先生以自身理解出發,認為中央對一國兩制未至於完全收緊,反而不斷在掌握新形勢,如何在國家主權及香港社會安定的情況取平衡,但他認為香港人要求中央短期撤回「8.31決定」是不切實際的。

photo_2016-12-22_15-36-32
作者拍攝

程先生則展示回歸後,中央一再違反普選承諾,不斷收緊一國兩制導致惡性循環,愈不理解香港人按照中央承諾有合理的普選訴求,選擇以打壓的方式對待香港人的抗議聲音,於是愈打壓港人愈有壓力,愈有壓力愈反抗,愈反抗中央打壓愈嚴厲,才逐漸變成香港社會撕裂的現狀。而程先生分享早在梁振英未上任之前,預示梁代表中央一種保守的路線,從2012年開始香港將會見證比以前更動盪的社會,出現四大危機:「兩制漸趨一國化」、「意識形態大陸化」、「西環治港常規化」、「治港班子左派化」,結果不幸言中。最後他認為必須回歸基本原則,堅決捍衛原本未被扭曲的一國兩制,才可以從極端的港獨訴求,回到原來《基本法》的軌道。

可惜,論壇講者最終仍未化解兩極分化

整場論壇值得一提是吳先生與蕭先生的說法,二人各執一詞,看似無法化解的兩極對立,其實,純就論壇的內容來說,吳先生不過是指民主「制度」並非絕對,人民也不一定選擇活在民主制度之下,而蕭先生強調的是民主「價值」,背後是捍衛基本人權自由,這兩者之間並不完全矛盾。即使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向來存在差異,歷史背景與代議比例各有不同,正如早前筆者提及德國可以把三權分立、人權自由甚至男女平等寫進《基本法》,不得以多數決推翻(即不會有土耳其埃爾多安亂局),同時又容許地方官員委任代表組成「參議院」,審核法案權力稍有凌駕民選「眾議院」的情況,依然不失為捍衛人權價值之餘,又確保行政效率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