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你所不知的耶誕傳統:在槲寄生花圈下邂逅,就能索取你的吻

【影片】你所不知的耶誕傳統:在槲寄生花圈下邂逅,就能索取你的吻
Photo Credit: TED-Ed 影片截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知道嗎?根據西方的耶誕習俗,不論相識與否,相遇在槲寄生花圈裝飾下的人,都可以親吻彼此。

編按:

根據西方的耶誕習俗,只要在槲寄生(槲音同「湖」)花圈下相遇,就算互不相識,任誰都可以正當地親吻彼此。聽起來既溫馨又有點恐怖,但究竟這項傳統從哪來的?就讓TED-Ed從神話、歷史和生物學的角度出發,為你介紹這迷人的植物「槲寄生」有什麼故事吧。

槲寄生(mistletoe)是一種寄生植物,常用於裝飾耶誕樹、製成耶誕花圈;而古歐洲也留下了許多與它有關的傳說。根據古羅馬博物學者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的描述,古英格蘭時期的德魯伊(Druid)教士相信「是神從天堂掉下種子,人間才長出了槲寄生」,他們也相信槲寄生具有治癒之力,還能使土地肥沃、家族綿延興旺。

02
Photo Credit: TED-Ed 影片截圖

而在北歐神話中,槲寄生與一段動人故事有關──神祇巴德爾(Baldur)掌管著愛、婚姻與生育力,他的母親神后弗麗嘉(Frigg)很愛他,時常向世間萬物叮嚀「不能傷害巴德爾」,卻獨獨忘了槲寄生;愛胡鬧的神洛基(Loki)知道這一點後,由於妒忌巴德爾受人歡迎,便拿槲寄生製成的箭射向巴德爾。

03
Photo Credit: TED-Ed 影片截圖

那一箭直接刺穿巴德爾的心臟。弗麗嘉捧著愛子遺體傷心不已,流下的滴滴眼淚化為槲寄生枝枒上的純白漿果;眾神見狀都於心不忍,同心協力讓巴德爾復活。弗麗嘉喜出望外,決定以「和平與愛」取代槲寄生原本的死亡象徵,並希望能將溫暖傳遞給更多的人,就立下了「從槲寄生下走過的人們要擁抱彼此」的規矩──這逐漸演變成後來的「在槲寄生下的人要互相親吻(kiss under the mistletoe)」的傳統。

07
Photo Credit: TED-Ed 影片截圖

槲寄生的種類繁多,全世界共有超過一千種;而17世紀不列顛的殖民者踏上新大陸後,也在那裡發現不同種類的槲寄生。出於對家鄉的思念,他們很自然地將之視為愛與豐盛的代表,而在槲寄生下親吻的傳統,也就從歐洲傳播到美洲,成為整個西方世界的習俗。

09
Photo Credit: TED-Ed 影片截圖

到了18世紀,這項傳統開始成為英國人的耶誕傳統,但這項演變可不只是因為讓佳節氣氛更加濃厚的聖誕花圈,多半以槲寄生製作而成,而與槲寄生本身的生長特性有關。

08
Photo Credit: TED-Ed 影片截圖

在野外,槲寄生是能聚集生命的重要存在──它的漿果外型小巧、顏色雪白,森林中諸如藍鵲、鹿、與刺蝟等動物都是這項美味的愛好者;而身為寄生植物,槲寄生攀附其他樹木的枝幹生長,也確實擁有極為強韌的生命力。

11
Photo Credit: TED-Ed 影片截圖

能讓眾人團聚在一起,又擁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槲寄生擔當耶誕佳節的象徵植物,也是名副其實。只是,不願被索吻的男男女女,耶誕期間還是得小心看路喔。

實習編輯:廖芸嫻
核稿編輯:李漢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