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遊時光】跨年檔期藝文活動大平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趁此接近年終的放鬆氣氛,藉這些精彩活動好好地慰勞自己吧!
編按:平安夜、聖善夜⋯⋯上回我們才雀躍於久違低溫所帶來的佳節氛圍,沒想到本週卻又出現藍天白雲與籠罩大地的金黃色陽光,厚重衣物也似乎白準備了。沒關係,轉念一想,身在台灣的我們,也很難得能體驗南半球式的盛夏聖誕,對嗎?
而在下一週,我們即將迎來活動滿檔的跨年高潮。又過了一年,和自己說聲「辛苦了」吧!這次你想去各地的跨年、看日出活動人擠人?還是想和三五好友窩在小空間裡放鬆?又或者獨自一人探索常規生活外的意外火花?無論如何,這次我們要報給你一些去處,有火腿藝廊邀請十位海內外藝術家挑戰極限、接力開展;台灣媳婦吳維寧講述以色列長居見聞;由紀柏豪、徐明瀚、但唐謨帶來多場與電影、聲音藝術有關的講座;更有多場表演與電影放映會等精彩活動。
趁此接近年終的放鬆氣氛,好好地慰勞自己吧。我們下週見!
展覽

展名|火腿極限藝術展
展期|2016/12/31-2017/01/15
地點|火腿藝廊(高雄市鹽埕區大義街2-1號C7-6倉庫)
詳情請點擊
如果藝術是一種運動,火腿藝廊就是極限運動的玩家!火腿藝廊極限藝術展為期16天,邀請十位海內外藝術家,以接力為形式,傳遞藝術的能量!每位藝術家在各自的開展日當天,需要獨立完成布展任務,挑戰自己的極限。一天一位藝術家,每件作品都會留在火腿藝廊現場,到了第十天,展場便會有完整的十件作品。
本展奉行為主義作為信仰,並以快閃為形式,結合「藝術」、「藝術家」、「接力」,試圖以環境的刺激與個體任務,創造強大的藝術能量。極限藝術展看似瘋狂、出乎意料,本身即具有實驗性的行為藝術計畫,其過程不僅僅是挑戰每一位藝術家的創作實力、同時也挑戰火腿藝廊團隊的企劃與執行能力,相信唯有不斷挑戰,才能告別平庸,產生後效增強的鏈結,創造出在藝術產業環境下的獨特性與存在價值。
講座

名稱|透視以色列:和上帝角力的中東彈丸之國
時間|2016/12/28 19:00 - 21:00
地點|旬印咖啡(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311-1號1樓)
講者|吳維寧
備註|本講座為付費講座,需報名
詳情請點擊
位於歐亞非交界的以色列,是認識世界很好的一個窗口;它是中東唯一的民主國家,充滿矛盾衝突,也充滿積極樂觀的氣息。透過吳維寧在地的生活視角,讓我們能更加貼近以色列生活樣貌,並一窺這中東彈丸之國的真實樣貌。

名稱|從音樂到聲音:漫談聲音藝術與創作
時間|2016/12/29 19:00-21:00
地點|臺灣大學雅頌坊(台北市基隆路四段144巷50弄)
講者|紀柏豪
備註|本講座需報名
詳情請點擊
本次講座,紀柏豪將概略介紹聲音創作的形式,並分享自身接觸與從事創作的過程與經驗,包括如何尋找各種資源與機會來持續學習與創作。做為一種自我表達和與外界溝通的方式,創作其實就是生活經驗的轉化,是來自個人於物質、政治、社會、歷史、地理、身體、心理、文化上的觀察與體驗。創作者會在一次次的選擇中建立價值判斷,而所有斟酌跟取捨,最終都將反映於作品的論述與呈現之上。紀柏豪期待能透過自身經驗,讓有志從事創作或藝文相關領域工作的學弟妹能更有自信去嘗試。

名稱|鬼才編導玩電影:查理考夫曼與史派克瓊斯
時間|2016/12/29 19:30
地點|雅痞書店(台北市大安區四維路154巷7號1樓)
講者|徐明瀚
詳情請點擊
早從查理・考夫曼與史派克・瓊斯最早合作的《變腦》開始,故事主人公就可以在「七樓半」的怪異樓層中工作,還可以變成約翰・馬可維奇的腦袋。後來合作的《蘭花賊》片中那個關於故事如何被領養的雙胞胎編劇的故事,也讓電影本身的故事可以被新穎的方式講述。更不用說,他們分道揚鑣自編自導後,很多觀眾還是常常會把他們的作品,搞混在一起。近來,《雲端情人》和《安諾瑪麗莎》都各自成就了一場同樣以聲音為主角的漫遊,或許電影已經不夠用了,得靠人工智慧和動畫的想像才能完成。我們將在世界電影的範圍中,看看還有哪些電影導演,也跟這兩位作者一樣,也充滿著玩電影的後設性格,可以讓想像無限上綱、故事不斷超展開的驚喜。
演出

名稱|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第十屆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
時間|2016/12/28-12/31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備註|本活動為售票演出
詳情請點擊
這是一篇肉身日常的樂章,出自腦性麻痺而肢體無法自主靜制的姜聲國、雙腳萎縮的鄭志忠,全盲且右腳踝粉碎性骨折暨左小腿骨裂的李新寶,三位韓國-台灣身障表演者關乎社會意涵的形象,以及俗世之內,難以協調的存在樣貌-這也是三位身障表演者背離孤獨場景的舞台獻祭,與邂逅多年之後的藝術禮讚,最為隆重的間奏。

名稱|亞洲前列:腺體新人類
時間|2016/12/31-01/01 21:00-06:00
地點|The Wall(羅斯福路四段200號B1)
備註|此為售票演出
詳情請點擊
城隍土地公八仙大黑狗,Do Hits要在新舊年的交界造一次醉生夢死的地下大廟會,聚集來自全亞洲的傑出新人類,帶來豐富的綜藝表演。你必須使用你的手少陽三焦經轉換成網路腺體,用你的前列展示你最姣好可愛的自我(ego),恭祝你新的一年整合周遭的訊息碎片順利,在這個真實和虛幻交叉的時代心想事成,轉化您的個人品牌效應,拓展離線商務模式(O2O),衝上雲霄。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