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稅天堂祕密資產將曝光:國際揪稅絕招盡出,富人急覓脫身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際間簽訂交換金融資料的新規定後,逃稅人勢必愈發難以遁形;但投資人如今紛以買進貴重資產來避稅,揪查逃稅的辦法能奏效嗎?
文:侯德|財訊雙週刊 第518期
巴哈馬一處濱海勝地又蓋起一棟集合住宅,不過它的主要賣點不是觀海美景和白色沙灘,它是一種另類「財務保密措施」,要讓投資人在國際查稅風潮下躲過一劫。
住宅開發商金塞爾(Jason Kinsale)說,他三分之二的顧客,尤其是歐洲和加拿大的顧客都被居留權吸引,因為買主可以告訴銀行他們是巴哈馬的付稅居民。金塞爾說:「這是一項大誘因,因為沒有人願意向自己的政府繳稅。」
美國肥咖條款開了第一槍
巴哈馬金融服務部前部長賓德(Ryan Pinder)說,政府要把巴哈馬「建設成加勒比海的摩納哥」。今年夏天,他在國會備詢時表示,在全球查緝逃漏稅、巴哈馬傳統的離岸金融服務業務了無生氣的情形下,巴哈馬政府提供富人繳稅居留權,可以為經濟創造一條生路。
不過,財產申報透明化行動鋪天蓋地,投資人想要找隱祕處藏身,可能要感嘆時不我與。今年底以前,從阿爾巴尼亞到萬那杜,全球各國政府都須指示境內的金融服務公司,蒐集銀行海外客戶的存款餘額、利息、紅利與保險產品的所得。
9月起,這些數據就要從全球各地回傳到投資人自己國家的稅務主管當局手中,可能進而啟動調查。這項全球性的行動,已經迫使數十個避稅天堂紛紛揚棄保護客戶隱私的長期承諾;繁榮建立在客戶祕密財富上的小國、島國、大公國全都被迫公開。
第一槍是美國開的。美國2010年制定《美國海外帳戶稅收遵從法》(FATCA,俗稱「肥咖條款」),強迫外國銀行開始交出客戶個資,否則要面對30%稅金。從中國到庫克群島等一百多國相繼實施,承諾根據「共同申報準則 」(CRS)進行銀行資訊交換。
在FATCA與CRS之下,財務資訊自動轉遞,比以前的各種透明化又往前一步。以往,調查人員向外國政府索取繳稅資訊必須有充分理由,追稅、查稅有如稅務當局與逃稅者在玩貓捉老鼠;最新的揪稅招數被讚是一項大突破,然美國制度的與眾不同,削弱了效力。
估計約10兆美元(約320兆元台幣)留在境外,這些錢將因透明化行動而受重大衝擊。以往的祕密存款天堂如瑞士、巴拿馬等都向國際壓力屈服,成億上兆美元的錢正在到處流竄,希望找到相對安全的避風港。
今年5月,巴哈馬中央銀行透露,來自全球稅務透明行動的壓力,造成財富管理「從離岸到上岸」的策略性大轉移。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也引用數據證明:已開發國家投資人持有的境外財富在15年下降3%。
財富管理從離岸轉向上岸
境外財富大部分已透過稅務特赦回籠;從印尼、義大利、法國和斐濟等,各國政府至少撈回550億歐元(約1.9兆元台幣)。法國2013年發起的「自首計畫」,就從1萬9千名納稅人手中搬回約63億歐元(約2千1百億元台幣)。
因為擔心被揪出,數百萬人已出面自首,但並非人人準備如此。就取消銀行保密向列支敦斯登政府提供法律諮詢的稅務律師馬科維奇(Philip Marcovici)說,有一些人擔心資訊落入貪官或不法之徒手中,進而造成綁票、勒索或身分被盜用,遲遲不願出面。
但「巴拿馬文件」曝光顯示強化透明化的必要性,法國因此公開信託登記,不過這項決定在一名89歲的美國女士出面挑戰後隨即中止,法官裁定公開行動可能讓她的財產受益人身分曝光。
英國屬地澤西前司法高層夏普(Howard Sharp)認為,還有更多司法挑戰,其中一個理由是:自動資訊交換涉及「大量搜羅數據,未經任何實際篩檢便提供給廣泛的公家機關」。
而投資人忙著找尋其他規避之道。美國國稅局前資深幹員萬德桑(Arthur VanDesande)說,投資人不願持有現金,轉而買進與儲藏昂貴的資產如藝術品和鑽石,部分原因是利率低,同時要規避查稅。他指出:「很多人甘願冒險買進數百萬美元的鑽石,然後放進保險箱;大件物品則放進大城市裡的超級保險庫房中。」
投資方式較傳統的人也有法律漏洞可鑽。國際稅務律師柯陶祥努(Peter Cotorceanu)表示,他是「資訊交換規避專家」,他形容自己的工作為「三度空間西洋棋」,設計出一套可以規避FATCA、CRS和規避企業或信託最高負責人曝光的架構。
鑽法律漏洞逃稅愈來愈難
他表示,規避的程度要看客戶是不是美國公民;如果是美國公民,就受FATCA的約束。他說:「要規避FATCA幾乎不可能,但規避CRS就可想辦法。」理由很簡單,CRS的網絡有很多鴻溝,至少一開始是;各國須達數據保護的特定標準,有部分則施加額外障礙,讓獲取資訊的國家受限。
例如,瑞士根據對方提供納稅人「充分正規化之程度」來選擇交換資訊的夥伴,「充分正規化之程度」是指對公開未申報的帳戶從寬處理,而且交涉對方願意討論其金融服務市場的開放性。加州柏克萊大學經濟學家祖克曼(Gabriel Zucman)說,這些鴻溝對新興國家影響很大,特別是非洲,他估計非洲財富在境外的比率達30%。
設在阿根廷的稅金正義網(Tax Justice Network)法律顧問諾伯爾(Andres Knobel)說,開發中國家比其他地方更需要稅務透明化,但保證客戶祕密卻是租稅天堂必備的條件;因此,他們雖得向美國和歐盟讓步,卻仍想為開發中國家的精英人士保密。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