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手伸進衣物去摸私處」—這些禮節改寫了人類文明 偽善、名譽沒想像中壞

「別把手伸進衣物去摸私處」—這些禮節改寫了人類文明 偽善、名譽沒想像中壞
Photo Credit: 截自《人性中的良善天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什麼講究「繁文縟節」也可以是改寫人類文明的重大關鍵?作者綜合各個領域的發現,在聖誕節前夕加以分享。

是否提出「絕對」真理,有時不那麼重要 請心平氣和讀畢文章

聖誕節將至,是基督教宣揚耶穌犧牲和「愛」的重要日子,在看似充滿殘暴的現實世界,人類社會的善良與文明走到那裏?

如果我跟各位說:「社會上的人愈能假裝善良,這個社會愈能從野蠻走向文明。」也許,一些心浮氣躁的人,立即不問情由認為我若不是瘋了,就是搬出怪論為求標奇立異。可是,只要你願意心平氣和讀畢這篇文章,或許會改變一些先入為主的想法。

上次我在〈為何有些人特別殘暴,有些又特別無私?歷史與心理學各有啟示〉一文提及,在中世紀的歐洲,日常生活的暴力幾乎無處不在,人們丁點意氣之爭足以來一場「生死決鬥」,其中一人必須被打死。經濟學家葛瑞戈里.克拉克(Gregory Clark)曾經整理中世紀貴族階級的死亡數字,在14、15世紀的時候,他們遭受暴力致死的百分比高達26%!意味即使是貴族,活在當時的文化氛圍之下,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機會因各種事情被殺;直至18世紀初,才終於降到近5%。

photo_2016-12-23_17-55-00
Photo Credit: 截自《人性中的良善天使》

如果撇除政治制度的變化,純以社會文化的演變來說,關鍵的轉捩點在於,從貴族到平民逐漸把個人勇悍的「名譽 / 榮譽」(Honour)放淡,不再寧死相搏也要捍衛個人榮譽,聽了半句羞辱說話也巴不得要殺死對方,歐洲人開始把講求禮節的執著填進去,轉化為貴族階級全新的榮譽感,隨時間下放到平民階級,怎料這麼一個轉變,大大推動社會文明的進程。

曾經,有位思想家在重要著作中提出:別把手伸進衣物去摸私處。

一般來說,我們對哲學家、思想家的印象,認為他們「自古以來」著力撰寫既抽象又精深的思想理論,盡顯理性的深度,然而,16世紀有一位頗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他其中一本重要著作並沒有甚麼理論可言,他在《論男孩的文明》(On Civility in Boys)所寫的盡是現代人感到無須說教的生活禮節,勸導社會大眾像教三歲小朋友一樣:

  • 別弄髒樓梯、走廊、衣櫥,牆上別留下尿漬或其他穢物。
  • 別在女士面前解手,也別在門口或窗前(解手)。
  • 在座位上時,別前後挪動,讓人以為你打算放屁。
  • 別把手伸進衣物去摸私處。
  • 便溺時別跟人打招呼。
  • 便溺前後寬衣或著衣別在人前進行。
  • 在旅店與人同床時,別躺得太靠近對方,以免碰觸到人家,也別把腳伸到對方範圍。
  • 是看到床單上有噁心東西,別對同伴明說,也別指給他看,或把東西拿給對方去聞,還說:「我想看看有多臭。」

不錯,在當時,這些現代人看來「低能」的說教,是要認真向人們述說的。正是中世紀從缺乏自制的生活,走向重重禮節包圍的生活的時期,凡要開始作出文化改變,需要非常嚴肅認真地推廣,思想家並非在撰寫笑話故事。尤其中世紀餐桌禮儀的改變影響至今,譬如,應如何遞刀給對方切食物也須受教育,必須以刀柄朝向對方並擺在桌上,讓對方自行取用,否則就是無禮招來怒目,也是那段文化改造期,人們不再擺出可以殺人的尖刀直接割肉進食,改用「圓頭」餐刀等等。

貴族率先把名譽投射到這些「繁文縟節」,偏好崇尚自制與遵守生活禮節(感覺自己高尚,不是鄉村農民 / 農奴),相比之前那種偏執以生死決鬥為榮,暴力文化算是大為衰落,間接令暴力死亡率下降。

愛好名聲的本能,既是天使也是魔鬼

眾多生物演化本能之中,原始人類作為社會動物,出於生存需要,積極透過言語或各種方式交流訊息,了解環境有沒有危險,誰可結盟、誰是仇家,並注意領袖的一舉一動。於是,人類繼承數百萬年以來的演化本能,自己在族群中是甚麼角色,其他人對自己評價的「毀譽」如何,這種社交本能直覺非常強烈,人們十分在意評價。由是,人類文化之中,「名譽」對每個人的影響異常廣泛與重要。

如果我們只從《維基百科》了解「名譽」一詞,中文版內容很可憐,只有數句子組成一段說明:「名譽指的是一個人在社會上所獲得的評價,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信譽、信用,在傳統社會上,名譽可以用來評斷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是否能反映誠實、尊重、正直、公正的價值觀。」英文版則較詳盡,至少有過千字說明。當中概括來說,名譽影響每個人的自我評價(涉及自尊),以及由出生開始,影響我們在家庭、學校、不同團體、國家之中跟別人互動及其地位。當中可以牽涉兩性關係、婚姻,乃至基於國家民族的榮譽觸發戰爭,足以死傷無數。

兩年前,一位巴基斯坦女士哈立達.布羅希(Khalida Brohi)分享,在她還是16歲的一個晚上,第一次知道何謂「名譽處決」(Honour Killing),三位小朋友跑來轉告她的一位朋友被殺,因為這位朋友被「名譽處決」了 。在巴基斯坦,只要家庭或家族之中的男人,「懷疑」女人在婚前或婚後跟其他人搭上關係,有損名譽,便可以借「名譽處決」之名將她們殺害,不會有任何後果;聯合國整合傳媒報導數據指,每年大約有1000位婦女因此遭殺害,即現實情況可能遠遠超過這數目。

這些經歷促使哈立達推動巴基斯坦的女權運動,也換來沉重的教訓,她的父親遭受恐嚇,車子被圍攻、辦公室受破壞。巴基斯坦男人固然對她憎恨,認為她根本是在傳播西方文化,破壞他們的「光榮」,此外,婦女們也不懂哈立達的執著,沒有質疑「名譽處決」及嘗試反駁,事後哈立達沮喪挫敗。經過深刻反省之後,她認為自己推動的女權運動有兩大致命傷,其一是羞辱了巴基斯坦社會感到極端重要的「文化榮譽」,其二是她們缺乏堅守理念的鬥士(英雄),使最初階段失敗收場。

不直接跟人們社會榮譽衝突,柔性策略推動女權更得民心

那哈立達放棄了嗎?沒有,她採取了全新的柔性策略,竟然回到鄉村跟村民「道歉」!說之前一直以來的行動羞辱了他們,沒有理會他們的感受,為此公開致歉,希望重新建立關係。她變換了其他方式,借推廣「音樂、語言、刺繡」文化作為技巧,背後卻是向當地婦女進行「再教育」,在課程之中教導她們權利的重要性(尤其男女平等),學懂手藝和知識賺錢自立。如是,運動受到的打壓變小,而婦女在經濟生活、文化教育塑造之下,愈來愈多婦女終於明白哈立達之前的「苦心」,更願意站出來宣揚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