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專訪菊地敦己:向世界丟出一百個為什麼的日本平面設計師

專訪菊地敦己:向世界丟出一百個為什麼的日本平面設計師
Photo Credit:余松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說平面設計是走入故事最好的呈述,那麼菊地敦己的作品,絕對是極度精彩又充滿哲思的激盪;在他的作品中,你看不到賣弄艱澀或食之無味的表象設計,本來2D的平面,也在巧妙的佈局之下,形成3D式的結構。

A:其實我是一個Heavy Worker,一天至少工作15個小時以上,並且非常沈迷於「創作」這件事。雖然說成為設計師的第一個要件當然是要「喜歡設計」,但是要成為「專業」的人,其實更要能夠享受這中間的樂趣,並且樂在其中。舉例來說,在日本,很多有名的設計師都會跟像是電通或是其他大的廣告公司合作,但目前我都完全沒有;雖然我大學沒有畢業、也從來沒有正式上班過(基本上就是一個跟世界反道而行的人),我想我應該是一位期望跳脫體系的設計師,對我來說,做我想做的事比追求無聊的晉升更重要,這應該就是我的設計風格吧(笑)。

菊地敦己_訪談-23
Photo Credit:余松翰

Q:平面設計對世界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A:平面設計的歷史非常長,如果真的要去探討,其實是囊括了很多的哲學思想與概念在裡頭。我覺得很多人會認為好的平面設計是去「解決問題」,但對我來說並不是這樣;我認為好的平面設計師應該是要能夠「發現新的問題」,並且將這個問題丟出去,使更多人引起共鳴,這是我覺得平面設計之於世界非常重要的角色。

Q:那麼未來平面設計的發展又是為何?

A:我覺得未來平面設計最大的趨勢是「動態」。以往的平面設計師是去創造「定著」的設計與形象,但是面對未來的社會,我們應該是要去創造一個「可以逐漸擴張的系統」,能夠被擴大或延伸;像是現在全球也有很多地方開始慢慢地改變平面的設計,從靜態的形狀變成動態的系統,這是我認為很重要的發展。

Q:您曾在日本舉辦關於「 Creation Is Free. Production Needs Fee.」的展覽,是否能夠為我們說明呢?

A:如果說這個世界發明了一樣新的東西,基本上沒有人會想要為它付錢,因為根本沒有人知道它能幹嘛,所以說創新這件事其實是不需要付費的;就像是藝術作品,不會有人因為它是有用的,而花錢買它。然而,當將某件產品大量生產,基本上就會產生費用,這時反而沒有人會覺得付費是奇怪的。在這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裡,試圖提問「創意」是什麼?

值得一提的是,關於「創造或製造的付費與否」並沒有誰對誰壞,它其實是因為現代工業化時代造就了我們對價值認定的體系。當然,對於平面設計師來說,我們現在還活在這樣的狀態內,所以普世的價值認定就是目前的現況,但我從來都不以這種狀態為標準,我仍然會投入那些「我認為有價值」的事物中。

當時在這個展覽中,我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對比:一區是提供可免費複製下載的數位檔案,而另一區是由同一個數位檔案所做成價值20 萬日幣的版畫;同一件作品,一個是免費的檔案提供,另一個是20萬的版畫,到底哪個才是有價值的呢?當時透過這樣的模式,也再一次提供醒世與檢討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中,價值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這也是我一再強調身為平面設計師對世界提出問題的重要性)

CreationIsFree-exhibition03
Photo Credit:株式会社菊地敦己事務所
2013年所舉行的個展「Creation Is Free. Production Needs Fee.」,藉由此展所拋出的命題,試圖反問在網路世界下,創意與消費行為間的矛盾。
Gofujuu_graphics
Photo Credit:株式会社菊地敦己事務所
Gofujuu_tool
Photo Credit:株式会社菊地敦己事務所

Q:您覺得設計要到什麼地步才是能交出去的狀態呢?

A:大部分會拿出來討論或完成是因為截稿日期到了(笑),我並沒有想要追求一個完美的狀態,未完成或具有小缺陷的部分,也許更能讓別人想像創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做,藉此引發觀者更多思考與提問,我覺得這樣比毫無破綻的創作更有趣。以宣傳海報為例,大多平面設計師在創作上,在主題旁都會有留白的部分;而我是會想要特別呈現「留白」的概念。也就是說,那個別人看起來剩下的畫面,在我眼中,才是能夠將本來平面2D的狹隘視點,轉譯為3D空間的功臣。不去強求完美的作品,平衡留白與主體之間的關係,才是我考量完成度的關鍵。

mottimes_images_6820161007191100
Photo Credit:株式会社菊地敦己事務所
為日本美食刊物《旬》(Shun Ga Marugoto)擔任視覺設計。
mottimes_images_1320161007191104
Photo Credit:株式会社菊地敦己事務所
擔任北歐少女品牌刊物《Sally Scott》視覺設計與企画。

本文經MOT TIMES明日誌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劉怡廷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