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職人氣質 vs. 中國的工匠精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自我深度探求技術,對於自己的作品擁有相當的自信,不因為金錢或時間的限製而妥協,而只要是答應接下的工作,即使最終導致利益上的損失,也會全力完成。這種職人氣質在中國被稱為「工匠精神」。
什麼是職人?
職人(Shokunin)是一種透過自己熟練的技術與雙手打造作品/產品的職業。在日本江戸時代的士農工商當中屬於「工」,但在悠久的日本歴史當中,職人是一種受人民尊重的職業。人們也將職人精煉的手工技術稱為「職人藝」,來誇讚該技術已接近藝術境界。
職人技術的傳承主要透過師徒制。想要成為徒弟的人必須要到職場(職人工作的地方)拜訪領導,取得許可之後才可以加入該職場。在這個環境當中,師父不會教導徒弟任何技術,而是在最基本的作業甚至與打雜的過程當中,讓徒弟自行「偷學」。徒弟們無時無刻地喚起腦海裡師父作業時的手的形狀、軌跡、力度,不斷地在心靈中重複模擬「職人的自己」。利用工作結束後或假日的時間,實際動手練習,試著成為一名稱職的職人。
現在除了做手工藝品(尤其是傳統的工藝品)的職人,從石工、木工、庭院設計、鷹架、瓦、竹、玻璃、塗裝、櫃子等之外,金屬加工技術的領域也被稱為「技術職人」。在食品相關的領域,日本的懷石料理或是壽司等都均有職人的存在。而當時我第一份工作也是屬於「職人」的工作,也就是鮮肉職人(此鮮肉與「小鮮肉」毫無相干)。
一個徒弟要成為職人,一般需要好幾年,甚至與數十年的時間。在鮮肉市場也是如此。我們把雞肉、豬肉、牛肉(偶爾馬肉)處理成家用或是餐廳需要的形狀,從串燒、烤肉、呷哺呷哺、壽喜燒到咖哩、燉肉、漢堡肉、絞肉等。剛入職的人只能負責雞肉的包裝,簡單的切割。一年後才有機會碰到豬肉,而牛肉則需要三年以後。如果是每100公克價值6,000日幣的和牛,就看師父願不願意給你碰了。
我的師父不是傳統的職人。他厭惡沒有效率的職人文化,他認為團隊整體的提升才是長久之道。所以當他知道我離家出走一個人在外面生活的時候,說了一句「如果你願意365天都來上班學習,我用一年讓你超越那些幹了十年的職人。」我答應了,在短短的一年內,我處理了成千上萬雞豬牛的部位,以及好幾頭A5的和牛(A5為最高等級的和牛)。 17歲的時候,年紀輕輕的我也算是個稱職的「小鮮肉職人」了。
職人氣質
雖然師父在改變職人文化,但他卻擁有濃厚的「職人氣質」:自我深度探求技術,對於自己的作品擁有相當的自信,不因為金錢或時間的限製而妥協,而只要是答應接下的工作,即使最終導致利益上的損失,也會全力完成。這種職人氣質在中國被稱為「工匠精神」。
3月5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小米董事長雷軍在例舉國人赴日本搶購電飯煲時也提及,米粒正在電飯煲裡吸水、膨脹,一粒一粒逐漸變得香軟甘糯、顆粒晶瑩,包裹它們的除了水氣和溫度,還有一顆匠人之心。可惜,在全民向錢看的中國,職人似乎不受尊重。
位於佛山市順徳區有一家阿波羅環保器材的濾網公司,負責技術顧問的今本重治,是在濾網業界超過40年的資深職人。他提及,在中國工廠工作的藍領,一般被認為劣於在辦公室工作的白領;但在日本,雙方都同樣受重視,甚至有時候前者更加受尊敬。日本有「人間國寶」的國家制度,讓更多的人朝向「匠人」努力。這是日本製造也發展的基礎。
有關於技術職人的培養,今本重治提到,日本與中國的技術職人在態度與動力上有差異。日本的職人相對有活力,也有專業意識,因此,對於工作都可以正面接受,且透過學習加強自己的技術能力;但中國的職人,相對而言把這個職業單純認為是一份工作。
職人對於自我要求很高,也因為如此,他們身上都有一種特質就是頑固。為了追求自身認定的完美而不妥協,許多職人也不接受客戶的指指點點,甚至會挑選客戶。我在東京生活時,曾經有一家拉麵店的老闆(職人),因為有兩個顧客沒有遵守「進食中不得喧嘩」的規定,把所有還在吃拉麵的客人都轟出店裡而直接鎖門不幹了。許多行業有這樣的職人。世界最大的魚市場,日本築地的人也都個個職人氣質。




只有一心求精,為了把產品做好的「職人」,才可以對自己雙手打造出來的作品感到驕傲,而任何一個領域都可以擁抱工匠精神。
- 宇宙玻璃球
這位日本職人把宇宙放進了高爾夫球大小的玻璃球。完全由戸水賢志手工製造的宇宙玻璃球在網上有錢無貨,一球難求。即使看了製作過程的視頻,對於其中的技巧與竅門仍然是毫無頭緒。職人的技術,十年磨一劍。
- 象印電飯鍋
自從東芝在1955年發布第一款電子飯鍋後,日本的電子飯鍋廠商就不斷地改良產品來吸引消費者。你可能很難想像,在工業發達的日本,第二大城市的大阪,象印最高級電子飯鍋的組裝流水線是透過46個作業員手工完成的。而決定電子飯鍋好與否的核心,內鍋(內釜)則是由「職人」操刀,從20公斤的鐵塊鑄造成1.8公斤的成品。日本電子飯鍋的歷史如今已有61年,一心求精的工匠精神造就了日本電子飯鍋的成功。中國家電大廠覬覦日本電子飯鍋的高品質不是這一兩年的事,但如今還是無法破解。
塑造職人的環境
對於企業而言時間就是成本。快速變化的現代,職人氣質似乎不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商業行為。吹毛求疵,一心求精的過程,不但費時又費勁。但是,可以做出差異化的往往是那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以及進步,尤其是在信息透明所導致的抄襲(學習/參考)嚴重的時代,為了突破同質化的僵局,需要絕對性的卓越或是截然不同的差異。想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需要一個合適培養職人的環境。
Tags: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