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呼籲取消大麻禁令:不比菸酒危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紐約時報呼籲美國聯邦政府取消大麻禁令,文稱大麻對健康的危害,不比香菸或酒精嚴重,禁售大麻反而導致種族歧視,增加社會成本。
Repeal Prohibition, Again(The New York Times)
美國自由派媒體先鋒《紐約時報》大膽地在社論中,呼籲美國聯邦政府取消大麻禁令,禁售大麻反而導致種族歧視,增加社會成本。根據科學家分析大麻對健康的影響,絕大多數結果顯示,大麻的成癮性和依賴性在相對之下只是小問題,尤其跟酒精和香菸比。健康的成年人適量使用大麻不會造成危險,所以美聯邦政府應解除大麻禁令。但有鑑於大麻恐影響青少年的大腦發展,《紐時》主張不得將大麻賣給未滿21歲的消費者。
根據美聯邦調查局(FBI),美國在2012年逮捕65.8萬持有大麻者。更糟糕的是它會導致種族主義,因大部分被捕者都是年輕非裔男,還衍生犯罪問題。《紐時 》另舉1920年代實施了13年的禁酒令為例,「美國花了13年才知道該終結解酒禁令,期間人們繼續喝酒,守法的老百姓變成罪犯,犯罪集團盛起氾濫。」美國會1970年通過管制物品法案,將大麻、海洛因、迷幻藥等列為第一級管制藥物,禁止醫療用。但近年臨床顯示,大麻在減輕愛滋病疼痛、減少化療嘔吐不適效果頗佳,許多州開始修法解禁。《紐時》則主張,聯邦政府責無旁貸,應在各州試法之際解禁。
全球大麻使用現況
- 全球約有1.47億人、2.5%人口使用大麻。
- 大多數國家禁用,但部分開始對少量持有除罪化,尤其美洲、歐洲。荷蘭和北韓允許持有,2013年底,烏拉圭成為全球首個讓大麻產銷全面合法的國家。
- 全美有23州和哥倫比亞特區(華府)允許醫療用大麻,科羅拉多和華盛頓兩州允許娛樂用。
- 最近10年來,大麻因價格低廉,使用率成長勝過海洛因和鴉片。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