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電影作者魂:關於兩部2016年台灣劇情長片

類型電影作者魂:關於兩部2016年台灣劇情長片
Photo Credit:甲上娛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是《一路順風》或《再見瓦城》,兩位台灣導演其實都不約而同的訴說了亞洲底層人民的日常有著相當令人著迷的影像故事,回顧兩位導演過去的創作,也都各自維持跨境流動的敘事,相較台灣新電影以降的斷裂敘事與長鏡頭美學的業餘電影風格,標示了差異性的斷裂

今年第五十三屆金馬獎結束後,得獎名單上依舊是中國電影囊獲大多數的榮耀,台灣電影依然是配角,此文並非要討論金馬獎身為華語電影龍頭的給獎標準,而是思考兩部入圍最多獎項的台片《一路順風》和《再見瓦城》,他們在製作的企圖心上值得肯定,但雙雙陷入了類型電影與作者風格的拉扯,也是後新電影時期台灣電影導演面臨的創作挑戰。

作為長期觀察作者電影與台灣新電影美學的筆者,這兩部影片在後新電影的脈絡裡,仍舊是充滿了作者電影的靈魂,無論是美術設計、導演風格、演員表演上,都承襲了前作的美學形式,劇本進行進一步的轉化與延伸,與類型電影的框架對話,期盼在台灣的本土市場與海外的華語藝術電影市場都能有所收穫。

鍾孟宏《一路順風》是具有強烈作者風格的製作,主題上延續過去鐘導劇情片作品《停車》、《第四張畫》、《失魂》中對於「失能」父親形象的深刻著墨,在《一路順風》的故事中,許冠文飾演的計程車司機同樣是一位在家庭中遭到仿若遭到「去勢」的父親,當薪資收入成為衡量一個人的唯一價值取向,來自香港的老許受到台灣家人的冷落與訕笑,只能以計程車為家,意外遇見了納豆飾演運送毒品的小弟,兩人的忘年公路之旅,卻成為互相依附的伴侶,底層的情感交流反而是真誠且無私。

許冠文
Photo Credit:甲上娛樂
香港老牌影星許冠文在《一路順風》片中,演出一名在台灣的計程車司機。

許冠文的演出非常到位,情緒轉折層次複雜,口條不成為進入角色的阻礙。另一方面,黑道份子之間的毒品交易存在的互信基礎的崩解,也是經濟層面的唯一考量下挑戰人性的倫理邊界,庹宗華、戴立忍、梁赫群都是固定班底,背叛與復仇背後沒有太多新意,吳中天飾演患有精神疾病的黑道車手,對數字與幻影干擾日常生活的病徵,如同《失魂》裡張孝全的翻版,但可能因為篇幅的關係對此角色刻畫不足,導致後來車禍意外也有畫蛇添足之嫌。

在《失魂》的推理類型之後,鍾孟宏此次嘗試了黑色幽默的公路電影,鍾導透過黑道與底層生活來反應父權崩解的焦慮,演員的選擇則暗示了台灣與香港的國族寓言,但幾乎清一色的陽剛味中,小籠包代表的小確幸,或許也只是旅程的休息站。此外,刻意重拍了短片《回音》的復仇場面,並交由新加入的陳以文以近乎完美的表演呈現頻死的絕望。然而片尾的轎車失速車禍而爆炸,則顯得不知所謂,似乎是為了特效而特效。

趙德胤《再見瓦城》延續了其「故鄉三部曲」之二《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的故事,敘述兩名自緬甸臘戌偷渡進泰國的阿國(柯震東飾)與蓮青(吳可熙飾)的愛情故事,此製作與他之前的獨立製片不同,由於資金較為充裕,首度採用線上演員,並且於法國後製特效,邁向商業類型片的嘗試。

究竟是什麼樣的類型?趙德胤似乎完成的是底層非法移民的愛情故事,但整個結構上來說,無獨有偶地呼應了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四與小明的苦戀,個人世界觀上的差異成就了悲劇,一個血氣方剛、對愛情霸道直接的阿國只想在泰國打工存錢後回到故鄉臘戌做小生意,蓮青卻想在泰國賺足旅費輾轉到台灣去的生活規劃大相徑庭。

柯震東和吳可熙在《再見瓦城》當中飾演情侶,有許多感情對手戲。(圖/岸上影像及前景
Photo Credit:岸上影像
柯震東和吳可熙在《再見瓦城》當中飾演情侶,有許多感情對手戲。

兩人在經濟條件的壓迫、身份合法化的刁難與工作條件的惡化下,開展出的愛情卻稍縱即逝,和過去趙德胤的劇情片作品一樣,女性角色追求自由的欲望總是受到不斷地壓抑,無論是《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加入人蛇集團的三妹、《冰毒》的中國販毒三妹,又或是《再見瓦城》已拿到泰國身分證的非法移工蓮青,吳可熙的演繹雖然日趨成熟,但女性角色的欲望卻總是不斷地受挫,換句話說,趙德胤片中女性角色作為一個主體流動與跨越國境的隱喻符號,相對的男性的保守與衝動的性格設定,往往直接或間接閹割了跨境的不可能。

演員表演上,或許因為劇本的限制與類型的考量,反而沒有「故鄉三部曲」的多層次與謹慎,蓮青的角色刻畫得遠比阿國來得深刻,在長鏡頭的場面調度下,即使不說話的吳可熙表現了想要脫困的神情與眼神,令人驚艷。但相對的,柯震東飾演的阿國,雖然憤怒與壓抑,但身體反應與情緒都略顯單調,以至於最後的犯行欠缺說服力。

無論是《一路順風》或《再見瓦城》,兩位台灣導演其實都不約而同的訴說了亞洲底層人民的日常有著相當令人著迷的影像故事,回顧兩位導演過去的創作,也都各自維持跨境流動的敘事,相較台灣新電影以降的斷裂敘事與長鏡頭美學的業餘電影風格,標示了差異性的斷裂。但兩位導演的近作則似乎因為有著類型框架的考量,敘事顯得綁手綁腳,或許是在跨類型的實驗與票房考量,反而遺失了作者迷人的影像手藝。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