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不看你絕對後悔:假新聞背後的「真相」

不看你絕對後悔:假新聞背後的「真相」
Photo Credit: PDPicsCC0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早前美國總統選舉期間,就有人因誤信假新聞,以為希拉蕊的競選陣營與一間薄餅店合謀經營兒童色情集團,結果闖入該薄餅店開槍,聲稱要親自調查傳聞的真偽,可見網路上的假新聞、謠言對真實世界的「真.影響」。

「馬雲一句話,震驚13億人」、「讀完這篇文章,全世界都沉默了」。這些故意隱藏資訊、誇張失實的文章標題,我們或許已經習以為常,不會深究馬雲那句說話是否真的令13億人震驚。然而,「北京權威消息指『雙曾』不獲支持參選特首」[1]這些看似引述權威人物的說話、但無法即時求證的新聞標題,讀者能否一笑置之?

自有「新聞」以來就有「假新聞」存在,美國總統大選期間更觸發輿論對假新聞氾濫的關注,即使是出生於網路高速發展年代、與新型科技共同成長的Z世代亦難分報導真偽。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History Education Group早前一項研究指出,在學年輕人判斷社交媒體資訊是否可信的能力,遠比他們對社交媒體的熟練程度低。他們傾向憑內容細節判斷資訊的真實性,而非內容來源;他們亦習慣「有圖有真相」,容易被圖片誤導。[2] [3]

天啊!八成初中生分不清新聞與廣告內容

研究人員向全美12個州,約7,800名初中生、高中生及大學生,按他們教育程度進行不同類型的測試,發現接受測試的初中生雖然能夠指出一些顯而易見、含有優惠券代碼的內容是廣告,但對標註有「贊助商內容」的文章,逾八成初中生會誤以為是真實新聞。[4]

fakenews-cht1
資料來源:Stanford History Education Group

至於高中生,研究人員向接受測試的學生展示一張來自圖片分享網站的截圖(上圖),內容是幾朵外表畸形的菊花,配以標題、文字,暗示照片是從早年發生核洩漏事故的日本福島核電站附近拍攝。當年事故引發民眾擔憂核輻射會導致物種基因突變,照片正好印證民眾的憂慮。結果只有不足兩成學生認為照片有可疑,或質疑帖子、照片的來源;另有兩成半學生同樣認為證據不足,但着眼點只是沒有其他動植物照片佐證。相反,近四成學生認為照片已經充分反映核電廠附近的環境,可見在此情況下,學生會較難分辨資訊來源是否可信。[5]

新聞造假由來已久,並非單純是互聯網世界的「衍生產品」。早前美國大選,俄羅斯被指控透過「五毛」、大量內容農場網站(content farm)及社交網站戶口,將假新聞植入美國新興媒體,夾雜在「真新聞」之中,再利用假戶口炒作,虛虛實實,令美國讀者難以判斷真假[6],試圖左右選舉結果。

香港過去也不時有人故意隱身在互聯網散播謠言,結果搞出「大頭佛」(粤语用法,指搞岀麻烦事)甚至惹上官非。較經典的要數2003年SARS肆虐期間,一名中學生散播「香港成為疫埠」的假消息,觸發市民搶購米糧,直至政府公開闢謠才平息風波。[7]「香港網路大典」收集近年在網上廣泛流傳的假新聞、網路謠言及坊間傳聞,例如「聯合國決定於2008(年)廢除繁體中文」[8],但網民大多視之為「潮文」一笑置之,或不時「回帶」轉貼舊聞。

看完後我驚呆了:內容農場點擊率更勝本地傳統新聞網站

時至今日,假新聞、網上造謠不再是「個別事件」,內容農場正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點擊率甚至媲美本地具公信力的新聞網站。專門統計全球網站流量的Alexa列出香港流量最高的500個網站,著名內容農場「趣味新聞」Teepr.com排名第15,較高登討論區及部分傳統新聞網站更受歡迎,當中17%訪客就是經Facebook進入網站[9];其他內容農場如bomb01.com及BuzzHand緊隨其後,分別排名47及55。[10]號稱「華語最大內容分享平台」的BuzzHand,其Facebook專頁就有逾283萬人「按讚」,可見其絕非小眾。[11]

fakenews-cht2
資料來源:Alexa (截至2016年12月19日)

我無言了…三成半港青視網上資訊最具影響力

或許有人質疑,即使內容農場、假新聞標題吸睛、點擊率高,都只是滿足網民消閒、八卦需要,「認真你便輸了」。不過,根據政府統計處最新數字,雖然港人在接觸有關公共政策或社會時事議題資訊時,電視、電台等傳統管道(75.7%)[12]仍然最具影響力,網上媒體、社交媒體等互聯網管道只佔15.4%,但該比率在15至24歲群組卻高達35.1%。[13]誠如史丹佛的研究指出,年輕人對假新聞的「免疫力」低,以至愈來愈多成年人亦愛在WhatsApp、微信群組分享未經證實的「消息」。人們日積月累地吸收偏頗、失實的資訊,甚至無法在正常管道得知事情真相,後果不堪設想。

fakenews-cht3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

假新聞造成的至少四個災難,特別是最後一個!

內容農場、假新聞網站如何營運及其賺錢方程式,媒體早已廣泛報導,Facebook、Google亦一直見招拆招,這些網站對真實世界造成的負面影響,值得我們警剔。首先,社交媒體上不時出現有關養生保健的資訊,但諸如「牛奶可能致癌及糖尿病」與醫學常識相悖的「冷知識」,若部分是作者對研究結果斷章取義,或是接受贊助以誇大商品功效,一般市民又不求證,並信以為真,便會造成瘋搶、罷買商品的風潮,例如早年的「盲搶鹽」事件。[14]這些假新聞小則影響個人健康,大則引發集體恐慌,令投機分子從中圖利。

另外,早年一名男童在患感冒期間通宵打機而不支送院的新聞報導[15],不但惹來大批網民嘲諷,有網民更將報導惡搞為男童縱慾等多個不同版本。事隔多年,男童當年送院檢驗的照片再被內容農場網站「引用」,炮製出「男童行足100公里玩Pokémon Go昏迷送院」的假新聞。報導對網民來說只是「潮文」一則,卻可能對男童造成一次又一次的傷害。部分無所不用其極的內容農場,甚至會在網上借用他人照片,炮製令人不堪、具爆炸性的「新聞」,或會令不知就裏的事主朋友、網民,對事主產生重大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