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多美斷交風雲:九二共識並非核心議題,「法理台獨」才是中國憂慮

聖多美斷交風雲:九二共識並非核心議題,「法理台獨」才是中國憂慮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少國際社會對我國的承認,能緩和且平衡川蔡通話所帶來的台灣主權象徵,至少能重重打擊自12月初在各大國際媒體上,台灣作為主權國家的樣貌。顯然,中共期望以緊縮邦交國的方式,使我方謹慎評估未來的國際關係。

聖多美普林西比(São Tomé e Príncipe),一個位於西非的島國,對於多數國人而言不僅陌生,甚至是在不久前該國單方面宣布與我國斷交時,才首次聽聞此友邦。然而,同為民進黨政府執政,蔡英文總統不願重拾過去政策而陷入兩岸惡性競爭,我國在堅守拒絕以金錢為導向的外交關係原則後,由外交部長李大維正式宣佈與聖國終止外交關係。這是新政府上任後第一個與我斷交的國家,也是自甘比亞在馬政府時期與我斷交後,另一個中國所欲傳遞的警訊。本文試圖以兩岸關係為主軸,解析聖國與甘比亞斷交事件的不同,以及我國未來可能會遇到的外交困境。

一、「甘比亞模式」已不再如同過往

2013年11月,我國當時的西非友邦甘比亞在毫無預警情況下,宣布與台北斷絕外交關係,但北京方面透過多方管道表明不會與其建交,望此舉有助於兩岸關係的穩定。因此,只能說明當時甘比亞在不瞭解兩岸關係的現況下,宛如風向球,試圖討好中國,卻自食惡果而兩面不討好。而倘若甘比亞斷交事件被視為一場偶發的「意外」,聖國斷交則是一場有預謀的蓄意事件。至少在甘比亞事件中,中國並無與我國進行爭奪的意圖;然而,聖多美普林西比的情況,卻實實在在有著兩岸議價的事實。

以當今中國的國力,我國的友邦幾乎都無法抗拒它的誘惑,尤其是動輒一座深水港、國營企業大量投資,甚至是大額低利貸款,皆非我國能與之抗衡的規模。但問題在於,中共當局是否有意建立政治層面的外交關係,抑或只是維持非官方性質的經貿關係,作為與我方談判的籌碼。我國欲與另一國從經貿關係升級為外交關係,絕非一朝一夕所能達成,但目前的中國卻能在一夜之間,把派駐在我邦交國的經貿辦事處,直接晉升為大使館。

甘比亞斷交當下,中國是被動的;聖國斷交卻相反。中方想傳遞的訊息很簡單:迫使我方回到所謂「一個中國」。聖多美普林西比在與我斷交後的五天,即與中國簽署建交公報,與甘比亞截然不同。

二、所謂的「九二共識」並不是核心議題,「法理台獨」才是中國憂慮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與我國總統蔡英文於去年12月初直接通話,我方視為一大外交突破,因為這代表著兩個「國家」的正式互動關係形式之一。而中國則從上到下,表達強烈不滿,且循多方管道著手平息此風波。不僅中共外交部多次向美方抗議,甚至透過官營媒體表明要「拿掉幾個邦交國來懲罰台灣」。因此,在我方公布「英捷專案」,總統蔡英文將在今年1月出訪中美洲友邦,並依循往例過境美國後,便傳出聖國與我方斷絕外交關係的消息。

中國運用手中的建交籌碼,警示蔡政府切勿日漸偏離「九二共識」的主軸,且實際上使得台灣越來越獨立。因此,減少國際社會對我國的承認,能緩和且平衡川蔡通話所帶來的台灣主權象徵,至少能重重打擊自12月初在各大國際媒體上,台灣作為主權國家的樣貌。中國對於我方參與國際事務的原則,在馬習會上已清楚表達。習近平當時提出的觀點為「只要不形成兩個中國(或是一中一台),都可以考慮,給台灣國際發展空間。」顯然,中共認為川蔡通話打破了這個底線,並期望以緊縮邦交國的方式,使我方謹慎評估未來的國際關係。

三、邦交國的意義

在國際層面上,邦交國的重要性在於「承認」。國際法雖未形成慣例、或有具體法源規範一國必須有邦交國,甚至是有多少個邦交國,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也沒有規定一個實際存在的國家需要仰賴他國的「承認」。但在實務上而言,一個未受任何其他主權國家所承認的「國家」,在現實的國際體系下,不僅僅是國際地位,甚至其合法性都將備受質疑,亦會遭遇諸多困境。邦交國的存在讓國際社會知道這個國家是獨立的,沒有母國、也不受他國控制。它不是其他國家的一部分,不是一個地區或殖民地,是一個有政府及人民,且受到適當承認的國家。就外觀上而言,與他國平起平坐、平等互惠。雖然我國的邦交國為數不多,且皆非實質影響力十足的大國,但由於橫跨各大洲,具有一定代表性,之中也不乏具有重要國際地位者。倘若邦交國全數倒戈,將使我國進入完全喪失國際地位時期,在法律上形成中共治下的一個地區,完全缺乏正式對外能力。

正因我國國際空間已十分狹小,邦交國尚能帶給我方一點喘息空間。總統能藉由出訪,以正式身分踏足歐洲領土,過境美國,甚至是造訪非洲及南太平洋。邦交國的維繫無需只圍繞著「金錢外交」,以我國目前的國際地位,倘若無友邦在每年的聯合國大會上為我發言,「台灣」這兩個字將在國際舞台上完全消聲匿跡,更別說有意義地加入功能性國際組織。

RTX2IL52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正因我國國際空間已十分狹小,邦交國尚能帶給我方一點喘息空間。總統能藉由出訪,以正式身分踏足歐洲領土,過境美國,甚至是造訪非洲及南太平洋。圖為蔡英文總統於2016年6月的中南美出訪中,接受巴拉圭軍禮歡迎之情景。

四、斷交潮在短期內不會立刻發生

然而,我國目前僅存21個邦交國,換言之,中國只剩下這21次機會作為籌碼。完全喪失邦交國的台灣,對中國而言,也意味著完全失去台灣的民心;況且各邦交國有其各自的利益考量,例如美國因素、宗教的考量。如此龐大的工程要在短期間發生雪崩式斷交,可能性尚十分微薄,但不可忽略中國藉由此事所欲傳遞的訊息。

循序漸進地與我友邦建交,最符合其經濟及地緣政治的考量,也能發揮對台灣警示的最大利益,但中共對台友邦的建交核心,依然繫於因我國國際地位於某領域有所提升,故必須運用「減少邦交國」方式來降低我方威望。我方能因應的手法其實所剩不多,例如:第一,動搖國本與中國進行金錢外交的惡性鬥爭,但中國的經濟實力日益增強,加上我國民眾普遍反對,並非長久之計;第二,發掘新的邦交國,但能嘗試的建交國,若非本身亦缺乏國際承認,就是與中共交惡;何況,誰又願意承擔永遠不受中共承認、或失去改善雙邊關係的機會;第三,與中國恢復對話尋求共識,但民進黨政府與中共意識型態上的差異,在此時並不能輕易被克服,且中國提出溝通的條件為承認九二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