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二十世紀的歷史顯示,充滿競爭的區域權力集團注定會釀成災難。世界若要避免回歸充滿競爭的多極化世界,讓美國維持全球地位是關鍵。
歐洲帝國的解體雖然常是衝突的根源,但因為經濟集團跟著解散,而且導致戰爭爆發的摩擦和嫉妒因素減少了,所以也促成了戰後列強之間的和平。即使多極化世界相互競爭的經濟壓力可能導致殖民主義回歸,但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十九世紀建立正式帝國的狀況再次出現。從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遇到的困難就可以看出,十九世紀可以輕易完成的事情,現在已經很難做到了。就連比較間接的經濟殖民形式也很難穩固建立,因為第三世界國家現在對任何形式的「新殖民主義」都非常敏感。有些非洲人已經開始指控中國在非洲的行徑是新殖民主義。
八、核武
自由貿易鼓勵各國相信,他們不必訴諸武力或打造帝國大業,就能取得生存的必要資源,但那個信念需要執行機制的支持。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一九二一年國際聯盟的主張:戰爭顯示,除非「有一個超國家的組織可以保證,即使在經濟危機期間,自由貿易仍能持續下去,而且它又可以排除戰爭可能性」,否則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可能有害。
有鑑於聯合國先天的限制以及美國治世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目前看來,全球執法者的角色似乎留給核武來承接。核武的恐怖平衡確實使冷戰醞釀的緊繃關係從未達到引爆點,但核武是令人不安的維和方式。在多極化世界取代美國治世的情況下,全球再次陷入無限競爭的危險。在這種世界裡,核武大致上只能獨立運作。回歸二十世紀初那種競爭的多極化世界已經令人不安,想到威廉皇帝和沙皇尼古拉擁有核武,並不會讓人稍微放心一些。
以上是對戰後和平的支柱所做的分析,結果看來好壞參半,所以目前看來前景如何呢?現在的趨勢看來很不樂觀。在我研究與撰寫本書期間,遠東和歐洲的緊繃局勢從幾乎難以察覺變成頭條新聞。本書提到的一些問題是否有解決方案呢?還是我們注定會進入地緣政治日益動盪的時期?
十幾年前,像克雷爾(Michael Klare)的《資源戰爭》(Resource Wars)那樣的著作有力地主張,迫在眉睫的全球能源競爭將會威脅世界和平。如今,壓裂技術可以釋出尚未開採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已經改變了那些說法。事實上,有人說,美國回歸能源獨立也改變了地緣政治的前景,那不僅會舒緩石油和天然氣的全球供給壓力,也意味著美國更沒有理由介入中東或中亞那些前蘇聯國家的石油競爭。美國的天然氣出口也許可以抵消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
這種論點的背後,我們看到一九三○年代盛極一時的理論在二十一世紀又再度崛起:自給自足才是和平之道。當然,問題在於一九三○年代美國的石油自給自足,並沒有避免世界陷入戰爭,經濟自給自足的安心感反而強化了美國的孤立主義,導致世界和平的維持就此結束。德國、日本等無產國的經濟不安感,並不會因為美國的能源獨立或全球物資的供給過剩而獲得抒解。除非出現意想不到的科學和科技革命,否則全世界不可能突然在能源方面變得自給自足,更遑論其他資源。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國家追求經濟安穩勢必會犧牲其他的國家,而導致本書描述的危險結果。
幸好,儘管民調顯示美國大眾對於外交糾葛日益謹慎,但新的美國孤立主義看來還不至於獲得太多的認同。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孤立主義釀成的後果,已在美國人的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即使撇開這些不談,美國在世界各地還有太多的利害關係,不可能全部抽離。美國很有可能仍會繼續守著世界事務的核心。
現在的問題在於,有沒有什麼策略可以避免全球陷入相互競爭的多極化世界。美國目前的作法是加強區域聯盟以遏制修正主義國家的擴張,同時希望勸說那些國家接受現有的世界秩序。為了避免進一步的分裂,維護現有的聯盟當然是必要的,但是上述遏制策略的問題在於,那反而會使俄國和中國更覺得自己遭到圍堵,刺激他們打造強大的對立陣營。
為了避免出現那樣的結局,一邊遏制的同時,也要持續鼓勵那些修正主義國家加入西方安全協議的擴充版本。那是一九九○年代管理俄國關係的原則,當時的目的是把俄國「納入民主國家的防禦共同體」。從最近的事件來看,那個概念已經遭到擱置,但我們不該放棄那個長期目標。遠東的情況比較多變,就很多方面來說也更加複雜,這裡的區域安全不曾正式打造成類似北約的架構。
不過,建立一個包括中國和美國的亞洲安全系統可能是和平的最大希望。澳洲作家修.懷特(Hugh White)仿效維持和平的「歐洲協調」(但它僅出現短期的成效,如第一章所述),提出「亞洲協調」(Concert of Asia)的概念,包含美國、中國、日本、印度。
由於任何基礎廣泛的亞洲安全體系都需要區域內的敵對國家和解,鼓勵和平共處的第二種方法是學習歐洲化解列強長期對立的經驗。法國和德國之間的衝突主要是因為爭搶煤炭和鐵礦,雙方決定共享這些重要資源是和解的開始。同樣的原則也可以套用在中國海域,那裡的潛在能源儲量是導致中國和日本爭搶釣魚台列嶼/尖閣諸島的主因。把這種共享的概念套用在遠東並不算太牽強,因為二○○八年中日關係尚未陷入緊繃之前,他們就已經協議原則上共享那些資源了。就像戰後的歐洲一樣,美國也很樂於鼓勵那樣的協議,因為那不涉及美方的利益。
「快一點」的成長秘訣:讓NUEIP人事管理實現勞資和諧共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每天為了解決台灣餐飲店業者因人手不足,又要講求速度與品質的消費體驗問題,在全台馬不停蹄地提供從POS系統、線上點餐、數位支付、物流送餐,到行銷導客的一條龍智慧餐飲服務。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短短三年,即創下萬家餐飲門市合作,且獲得眾多知名餐飲品牌的支持。
而在點點全球積極為中小餐飲業和小吃店研發創新解方,並展望更多元跨領域服務與海外布局的同時,背後則有專業的NUEIP團隊提供的nuHRM人資系統,為點點全球打理企業內部的所有人事營運。
擺脫呆板的代管計薪,系統串聯自動試算更接地氣

點點全球的人資主管張珺涵指出,過去外包人事薪資給第三方代管公司的過程中,企業內部文化和經營策略往往無法被充分考量,因此,代管公司難以彈性滿足所有員工的需求。每月3號發薪日前,除了需要準備員工名單、出勤記錄、薪資異動資料和請假紀錄等,企業還要負責催促員工提交假勤資料,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精力,還會增加許多時間成本;若發薪後,發現計薪上的疑慮,與代管公司來回溝通的時間,也會進一步加大企業的負擔、影響企業的運作效率。
nuHRM人資管理系統的薪資功能,完美的解決了以上問題。不僅串聯了所有以往需主動提供給外包公司的資料,自動匯出薪資試算結果,還可以快速匯出符合財政部規範的申報媒體檔,讓月底計薪的工作流程能一條龍完成。張珺涵高興的分享:「現在,平均不到一分鐘就可以算完一個人的薪水,且多虧NUEIP獨特的關卡計薪方式,只需要跟著流程一步一步檢查,員工越多越能顯現此功能帶來的輕鬆高效,遠遠超乎我的預期。」
從制度控管到人情考量,NUEIP助打造和諧勞資關係

點點全球的團隊擁有不怕失敗、勇於創新的精神,如此彈性開放的文化也貫徹在公司制度實行上,張珺涵形容自己是雇主與員工之間的橋樑,企業為了維護內部秩序、確保員工的權益與義務,制定企業規章制度,以有效管理人力資源;然而,在實際執行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靈活程度,才能促進勞資雙方的良好關係,達成雙贏目標。
因此,點點全球選擇了能協助實踐彈性文化的NUEIP nuHRM人資系統,利用系統設置「請假申請時間」與「最低請假時數門檻」便是最好的例子,雖其目的是為了更妥當控管人員,但有時員工發生特殊情況,以致無法符合現有制度時,企業可針對個案通融放行,此時,系統功能也可以彈性各別自行調整設定,並且自動串聯至每月薪資計算。張珺涵說道:「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我們不需要一個將制度綁死的系統,而是一個既有控管制度、又有彈性調整空間的、為『人』考量的好系統,NUEIP就是這樣收放自如的系統,它讓我們建立了更互信互賴的勞資關係。」
重複的人事作業都交給舉一反三的智慧系統

近年來,點點全球快速拓展業務,伴隨著員工的增加,NUEIP系統所帶來的工作效率提升成效也越顯著。「NUEIP是我見過使用起來能最簡單無腦的系統!」張珺涵笑著說:「像是將新進員工加入系統時,只需要建立員工帳號、填寫基本資料、啟用帳號,三個步驟即可設置完畢,加上NUEIP的介面非常清楚明瞭,加速了整個建置的順暢度。」企業應用數位轉型工具,旨為節省重複的行政作業,NUEIP在協助企業導入系統時,已先將所有考勤、假期、加班、簽核等相關規則,依照公司人事規章設定完成,因此只需要為新進員工套用規則,即可快速完成新進員工的系統設置工作。
帶著讓餐飲業者「Work Easy」、消費者「Eat Happy」的經營理念,點點全球目前正積極培育強力的研發人才,進攻跨領域的數位技術服務;並借助彈性易操作的NUEIP企業管理平台,迅速解決企業內部的人事工作、提高企業營運效率;同時,亦增進了勞資雙方之間的信賴感,使團隊更有凝聚力,為企業齊心打拼。
本文章內容由「人易科技」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