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後的和平建構在這八個因素上,但它們是否還安然無恙?

1945年後的和平建構在這八個因素上,但它們是否還安然無恙?
Photo Credit: U.S. Army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二十世紀的歷史顯示,充滿競爭的區域權力集團注定會釀成災難。世界若要避免回歸充滿競爭的多極化世界,讓美國維持全球地位是關鍵。

在亞美安全體系中(Asian-American)加入中國這樣的強國會稀釋美國治世的效果,但不會使美國治世消失。當然,那樣一來,中國希望「西太平洋毫無美國」的夢想就不能實現了,也無法在東亞重建歷史上的主導地位,徹底扭轉「百年國恥」。不過,在全球化的世界裡,那樣的夢想其實是奢求。二十世紀的歷史顯示,充滿競爭的區域權力集團注定會釀成災難。世界若要避免回歸充滿競爭的多極化世界,讓美國維持全球地位是關鍵。

二次大戰後,西方國家顯示他們已經從二十世紀上半葉那些血跡斑斑的歷史中記取了教訓,放下長久以來的歧見,在美國的保護傘下蓬勃發展。史達林始終不相信資本主義國家可能接受美國治世,他認為德、日那些曾是強權的國家「在美帝的壓迫下備受煎熬」,覺得這些國家「不再想要東山再起、掙脫美國政權……有如相信奇蹟出現」。諷刺的是,史達林的理論雖然套用在戰後的德國和日本上錯了,卻非常適合套用在冷戰後的俄羅斯和中國上。

俄國版的歷史主張,抱持失敗主義的政治人物浪費了俄國掌權的關鍵時刻,讓西方趁虛而入,剝奪了俄國的地緣政治資產。中國版的歷史則是描述,歐洲帝國的黃金時代對中國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屈辱時刻,但對歐洲則是前所未有的榮耀時刻。俄國和中國都深信這種國族經驗,這也難怪他們都想恢復自認為在世界上該有的地位。

不過,令人擔憂的是,俄國的史觀似乎不瞭解一點:它稱霸世界的時刻並不是某種全球極樂的狀態,而是充滿危險的時代,那時之所以能避免世界大戰發生,部分原因在於蘇聯的經濟自絕在世界經濟之外,而那種情況已不復見。在此同時,中國的史觀似乎也不懂:歐洲帝國的對立導致他們瓜分世界,那些帝國的極盛期其實不是榮耀時刻,而是傲慢狂妄的時刻,日後難免一敗塗地。若要避免歷史重蹈覆轍,他們都需要從歷史中記取截然不同的啟示。

中國的「麻六甲焦慮」:為什麼全球經濟互賴不會帶來和平?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大國的不安:為什麼經濟互相依賴不會帶來和平?為什麼多極化的世界非常危險?》,如果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詹姆斯・麥唐諾(James Macdonald)

十八世紀以來,全球化的貿易逐漸興盛,最終形成一股席捲世界的浪潮,無論是自願或被迫,各國都被吸入這股全球貿易的漩渦裡,無法置身事外。世界貿易造成國家間緊密的經濟依存,也如同一把雙面刃,在帶來了富足的生活之外,引起了國家間緊張的對立關係。

本書巧妙融合了政治及經濟史,從世界貿易的發韌到興盛,解析這兩百年來世界局勢的演變,同時面向未來,探討我們該如何從歷史借鏡,解決未來國與國之間的紛爭。我們的世界是由貿易打造出來的,也會因為貿易的失衡而崩解!

立體書封_如果出版AA8005大國的不安
Photo Credit: 如果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