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不止AI導致失業,不足30年所有產業可能都會被Google統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工智慧(AI)技術擊敗世界圍棋高手、搶走部分保險公司職位再成熱話,作者就此分享日本學者小林雅一的分析,以多角度了解當前AI發展與影響。
傳媒強調「有47%以上工作將會被AI取代」如何得知?(附AI搶走工作簡表)
連日來由遠至近「人工智能」(AI)再成熱話,先有美國網站Big Think「重提」47%工作將被AI取替,認為目前包括美國在內的主要大國,均沒有認真思考一旦失業潮發生將如何應對。後有神秘網絡圍棋高手Master連敗中國及韓國世界級棋手,據悉這位高手實情是AlphaGO程式而不是真人,由其中一位程式開發者黃士傑安排,再次震驚棋壇,惹來更多揣測。還有,日本知名富國生命保險公司引入IBM AI 系統Watson Explorer,大約取替34位處理賠償個案的人手職位,佔部門近三成人力,隨即引起社會議論紛紛,像「突然」覺醒傳媒重提又重提AI導致大量失業的警示,看來並不遙遠,卻又想不到具體要顧慮甚麼。
關於「有47%以上工作會被AI取代」之說,最早出自2013年9月,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員卡爾.佛雷(Carl Benedikt Frey)和麥克.奧斯本尼(Michael A. Osborne)共同發表一篇名為〈工作的未來:哪些工作容易電腦化?〉(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的論文,率先被國際傳媒大舉引用和報導。問題在於,他們怎樣得出一般人感到很誇張的評估?
這是根據美國衛生署提供名為「O*NET」資料庫包含702個工種,那清單幾乎是所有現代社會的職業,由木匠、作家、律師到服裝設計師樣樣有,二人抽出最具代表性的70個工種,再邀請AI專家評估這些工種十至二十年後,會被AI機械人或電腦搶走工作的百分比,假設「絕對會被搶走的」為100%,「毫無被搶風險的」為0%,以那70工種為範本,其餘再交由電腦計算出702種工作的評分,列出重要工種被搶走機率的分布比例。以下提供部分「最高、最低」被搶工種風險簡表:
職業名稱(失業風險「高」) | 被搶走的機率 |
資料輸入人員 | 99% |
銀行負責融資工作的人員 | 99% |
金融機構的窗口服務員 | 99% |
簿計、會計、審計人員 | 99% |
零售店的收銀人員 | 99% |
服務生 | 99% |
的士司機 | 99% |
職業名稱(失業風險「低」) | 被搶走的機率 |
醫師 | 0.4% |
小學等各學校教師 | 0.4% |
時裝設計師 | 2.1% |
電子技術員 | 2.5% |
通訊系統管理員 | 3.0% |
律師 | 3.5% |
撰稿人、作家 | 3.8% |
軟體開發人員 | 4.2% |
數學家 | 4.7% |
導遊 | 5.7% |
大概,最難被AI取替的工種可分為兩大類,仍在安全範圍的工作,一類是「需要創意和高度溝通能力」,如不同作家、行銷人員、經理人(管理)、電影製作人等;另一類是「倚靠(人手)專業技能 / 非典型勞動者」,如園藝專家、廚師、髮型師等。然而,後者長遠亦可能因為機械技術的突破而遭取替。簡單來說,就是愈需要高度思考與整合能力、處理人際、具備巧手的工作,都沒那麼怕被AI取替,其餘創意要求不高,技術不高,也未至於極具巧手及須真人服務的工作,則極可能全數被AI取替。
日本學者剖析AI過去、當下與未來的各種問題 兩兄弟各自創立公司,懂AI的弟弟贏了
為何AI發展足以令專家有如此誇張的評估?近年日本資訊安全研究學者小林雅一,在他的新著作《下一個統治世界的企業》便把人工智能的源起、近況與可能性,展示出AI發展的重要面貌,甚至批評日本政府及企業若不急起直追,除了要面對失業潮與安全等問題,亦顧慮數十年後世界將會被美國Google「統治」,可是嘗試了解和思考AI的知識分子依然不多。
一切先由美國投資界的兩兄弟說起。哥哥維克多.尼德霍夫(Victor Niederhoffer)在哈佛大學經濟學系畢業後,在1970年代創立了一間避險基金公司,極速在業界打響名堂。而弟弟羅伊.尼德霍夫(Roy Niederhoffer)向來崇拜哥哥,同樣在哈佛大學畢業,可是他研習的卻是AI理論(研究計算神經科學),他從中開發了智能運算程式,能把投資者各種市場預期心理評估化為數據,借掌握「市場情緒」(Market sentiment)建立具備智能學習的交易系統,「又」成立了一間避險基金公司。
怎料,這樣的背景使兩兄弟事業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哥哥在1997年金融風暴時錯估行情,損失過大導致公司倒閉;相反,弟弟透過系統得到預先警示「股票行情有崩盤徵兆,請現在出清可以賣的股票和美國債券」,逃過一劫。哥哥此後並不甘心,憑個人能力東山再起,1998年成立新的避險基金公司,殊不知10年後金融海嘯,哥哥再次錯估行情,失掉75%資金,公司被迫倒閉,而弟弟依然因為系統提出警示,而避過了大量損失,投資回報多年來大幅增長。
Google斥資4億英鎊收購「0營業額」公司的故事 AI的影響力持續增長
這些前事可見,不止棋賽,在現實的投資角力之中,僅靠人的市場評估,碰上AI驚人又不帶情感的運算能力,關鍵時期似乎人遠不如AI。AI的震撼力一直沒有停止,2014年也是標誌性的一年。IBM推出「華生認知運算分析」(Watson Analytics),它能夠成為商業用進行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掌握海量的客戶資料,協助整理出改善銷售及員工福利等方案。而美國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便運用了華生系統,在數週之內發現了6個可能抑制癌細胞的蛋白質,就是透過檢視7萬份科學論文,抽取當中的關聯性,尤其之前研究人員也沒有注意的部分,大大縮短了研究所需時間,三十年以來,科學家要發現這類蛋白質,平均需要一年時間。
不斷突破的AI技術充滿巨大意義和商機,同樣是2014年,Google以4億英鎊收購一家公司,公司被收購時營業額為0(你沒有看錯),也未有任何產品推出,這公司正是現在為人熟知的DeepMind Technologies(簡稱DeepMind)。Google決定收購的主要原因,是執行長賴利.佩吉(Larry Page)讀到這公司的一篇AI論文,分析如何利用「回饋機制」(feedback),對「神經網絡」智能系統的運算項目結果給予評價,完成得不錯便輸入「做得很棒」,若不好或失敗了就輸入「還得再加油」,可以比喻為,程式能按照表現好壞不斷「汲取教訓」,愈來愈進步。對於洞悉先機的佩吉來說,這簡直就是人性化AI重要的開始,便向公司三位20至30歲左右的創辦人埋手,全數僱用全公司12名研究員;在2014年,全世界對「深度學習」AI技術有心得的研究員,大約有只50位。
不到30年,美國Google將統治全球產業?其他國家怎麼辦?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