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不止AI導致失業,不足30年所有產業可能都會被Google統治 

日本學者:不止AI導致失業,不足30年所有產業可能都會被Google統治 
Photo Credit: Michael Buholzer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工智慧(AI)技術擊敗世界圍棋高手、搶走部分保險公司職位再成熱話,作者就此分享日本學者小林雅一的分析,以多角度了解當前AI發展與影響。

Google的收購案沒有細想「當下」營業額的問題,因為AI是未來,小林雅一如此寫道:

「如果Google(未來)連AI機械人的主導權都壟斷了,全世界所有的產業都將被Google統治,專家預估不到30年,也就是2045年左右,Google的機械人將全數量產、翻轉整個世界。」

他感歎,本來在1980年代,那時福島邦彥開發的「新認知機」(Neo-cognition)正是深度學習計算技術之源起,不過基於電腦晶片運算速度限制,當時人工神經網絡性能根本無法做到實用水平,不少研究員心灰離開這領域,自此一直落後美國。他認為日本應該急起直追,不應只著眼於發展實際服務產業使用的機械人,而應著力加強AI產業與培育人才。

其實,連德國為首的歐盟,同樣積極在研發AI技術上及早抵抗美國獨大,德國有「工業4.0計劃」,歐盟有「SPARC計劃」。所謂工業4.0,就是把網絡與AI引進製造業,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建立智能自動化生產工廠,部分配以無人駕駛運送卡車計劃。SPARC亦在開發下一代機械人為計劃重點,投下總資金高達28億歐元。

儘量各國在未來AI技術上有不同著力點,但無可避免面對矛盾的問題,AI的普及或造成大量失業浪潮。當專家大聲警示這件將使全球極度頭痛的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則有文章無奈地評論為:No Government Is Prepared。關於AI,究竟我們還要多知道些甚麼?還有甚麼問題需要憂慮?筆者為此將陸續撰文分享。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