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人們身上的衣飾也可能致人於死

曾經,人們身上的衣飾也可能致人於死
Photo Courtesy: Bloomsbury and Wellcome Library, Londo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18、19世紀許多最「瞎趴」的時尚服飾中,都含有今人所認定毒性過強的原料;而製作這些衣物的生產者,其受害程度更遠遠超過消費者。

撰文:Becky Little
編譯:林品竹

含有砷、汞,甚至容易著火的衣飾,對人體造成的影響不可不慎。1861年的某個下午,詩人隆菲洛(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太太芬妮(Fanny)身上著火了,隔天她便因傷勢過重而回天乏術。在她的死亡聲明中,起火的原因是「一根火柴或是點著的紙燒到了她的衣服」。

這在當時算常發生的意外。那時美洲和歐洲的人們使用蠟燭、油燈和火爐來讓屋子暖和些;和男仕們較合身的羊毛衣著比起來,女仕們的蓬蓬裙、飄逸衣裳和薄紗洋裝更容易被火舌纏上。

那個年代的流行打扮總是暗藏危機,不限於服裝:用含苯胺的染劑製作的襪子,造成男仕們雙腳發炎,工人們出現皮膚潰爛、甚至膀胱癌的症狀;鉛製的化妝品導致女仕的手腕神經受損,手都舉不起來;賽璐珞的梳子成為女仕簪在頭上的裝飾品,然而賽璐珞在高溫下會爆炸;在匹茲堡,報紙報導了一名男仕在「打理又灰又長的鬍鬚」時丟了小命。在布魯克林則發生了梳子工廠爆炸案。

事實上,在當時許多最「瞎趴」的時尚服飾中,都含有今人所認定毒性過強的原料;而製作這些衣物的生產者,其受害程度遠遠超過消費者。

國家地理_衣飾殺人1
Image Courtesy: Bloomsbury and Wellcome Library, London
卡通《砷之華爾滋》(The Arsenic Waltz)提到衣服和人造花中的砷成分。一名成衣廠工人死於砷中毒數月後,英國諷刺漫畫雜誌《Punch》出現了這幅插圖。

汞中毒

一般人認為英文俚語中的「像帽匠般瘋狂(Mad as a hatter)」是源於帽匠在生產流程中因長期接觸水銀,導致身心都出現副作用。雖然學者們不斷爭論這種說法的真實性,許多帽匠的確都出現汞中毒的現象。儘管這句俚語中帶著嘲弄,如《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瘋狂帽客(Mad Hatter)那般荒唐有趣,但對現實生活受水銀病纏身的帽匠們可不是開玩笑的,因為汞中毒會造成人體機能嚴重衰退,甚至死亡。

在18、19世紀時,許多男仕偏好戴兔子毛皮製成的帽子。為了使這些帽子能夠成型,帽匠會在上面刷上水銀。

「這是種劇毒,」《時尚受害者:致命霓裳的歷史與現狀(暫譯)》(Fashion Victims: The Dangers of Dress Past and Present)作者艾利森.大衛(Alison Matthews David)說。「尤其當妳吸入這些成分時,它們會直接進入腦中。」

像「顫抖」這樣的神經系統問題會出現在早期症狀。如果是在美國康乃迪克州的製帽重鎮丹柏瑞(Danbury),這種抖動的病徵名為「丹柏瑞搖」(Danbury shakes)。接踵而至的便是精神上的問題。「你會變得非常害羞、偏執狂,」艾利森說。當健檢人員拜訪帽匠、記錄他們的身體狀況時,工匠們會「覺得他們被放大觀察,甚至怒摔工具、暴走」。許多帽匠也出現心肺功能異常、掉牙和早逝等狀況。

雖然這些後果都有記錄,但大多數人仍將這種狀況視為從事這行得承擔的風險,況且這些水銀只對帽匠們有影響,因為有著內襯的保護,毒素不會對戴著這些帽子的男仕們造成傷害。「帽匠們總是帶著不滿,」艾利森在描述危險的工作環境時說。「但說真的,水銀製帽法會衰退,是因為1960年代後,男仕便不再流行戴帽了,那才算真的退出市場。這種製帽業從來沒在英國被禁止過。」

1180px-Gustave_Caillebotte_-_Jour_de_plu
Photo Credit: Gustave Caillebotte 公有領域
自1730年代開始,帽匠便使用汞來處理兔毛。圖為法國畫家古斯塔夫・卡耶博特1877年作品《雨天的巴黎街道》(Rue de Paris, temps de pluie)。

老派「砷」仕

維多利亞時代,「砷」大行其道。儘管可作為殺人工具,霍頓(James C. Whorton)在其著作《砷世紀:砷受其害的維多利亞時代(暫譯)》(The Arsenic Century: How Victorian Britain Was Poisoned at Home, Work, and Play)中描述,在許多蠟燭、布簾甚至壁紙中,都使用了砷這種便宜又天然的材料。砷可以用來將布料染成亮綠色,也會殘留在洋裝、手套、鞋子和人造花圈等女性衣飾。

人造花圈會使得穿戴的女仕出現疹子,但艾利森說,和水銀帽一樣,最受砷毒所害的,是製作花圈的工匠。

舉例來說,1861年,一名負責將花灑上綠色砷粉的19歲的工匠薛爾(Matilda Scheurer),死前出現了劇烈症狀:抽蓄、嘔吐並且口吐白沫。她的膽汁呈綠色,指甲和眼白也一樣;法醫在她的胃、肝以及肺臟都發現了砷的蹤跡。

報導薛爾死訊的文章和製花工匠的惡劣工作環境,讓社會大眾開始重視砷在時尚界的使用。《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中寫道,穿著含砷製品的女仕,「她裙子上的毒物足以殺死所有舞會上想和她搭訕的男仕們。」1800年代中晚期,隨著這類聳動的言論興起,大眾開始對這種毒物產生反對聲浪。

國家地理_衣飾殺人2
Photo Courtesy: Bloomsbury and Wellcome Library, London
1910年,英國消防委員會展示了易燃的絨布料。圖左為防火的服裝,圖右則為不防火衣物。不防火的衣服在60秒之內便為火舌吞噬。

本文經《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授權刊登,完整版中文內容發表於此、原文於此
原標題:〈衣飾會殺人的年代〉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