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失業潮不再一樣:剖析倫敦地鐵「自動售票」涉裁900職位、Amazon Go全棄收銀員背後的意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科技嚴重衝擊職場、導致失業潮,再沒有以往感覺那麼遙不可及,在討論「該怎麼辦」之前,作者概括剖析近代工業革命的影響與當前形勢。
從來不止日本,英美一直帶動新一波科技潮,影響不容忽視
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未來的目標是充分失業,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好好玩樂。」
伏爾泰(Voltaire):
「工作能解救人們免於三大惡:無聊、墮落和欲求。」
新一輪科技普及導致失業浪潮,影響愈來愈大。不久前,英國倫敦地鐵公司觸發3,800職員罷工,基於公司擬關閉傳統售票處,改用「自動售票」服務,可能裁減近900職位,有關工會認為大幅削減人手會降低服務與安全質素,發動罷工反對;就此,公司總裁回應傳媒表示日後會安排更多人手在公眾地方工作。
此外,假如我們不太善忘,早在日本保險企業以IBM華生(Watson)AI系統取替員工之前,傳媒已報導亞馬遜(Amazon)首創「沒有服務員」的銷售便利店Amazon Go(全棄收銀員,其他崗位的人員極少)。便利店在上月初正式試行,消費者只須在走進便利店時掃瞄一次手機條碼,之後再沒有購買程序,拿商品離開即可,網絡戶口會自動付費。Amazon Go店內充斥各類感應器,由貨品架上的重量感應、紅外線感應器,到不同位置的深度感應器,借鑑自動駕駛車認路技術,以多點偵測識辨顧客行為與商品位置。這樣的智能技術一旦長遠減低成本,被其他零售企業引進,或衝擊全美國近350萬個收銀員職位。若未能想像具體購物情境,可先看以下影片:
總之,上述AI大舉衝擊職場的浪潮只會陸續有來。這兩年以來,筆者撰寫關於人工智能(AI)未來如何影響我們生活時,無論是上星期的文章〈日本學者:不止AI導致失業,不足30年所有產業或被 Google統治 附AI搶走工作簡表〉;抑或兩年前的文章〈人工智能機器㑹有一天殺死我嗎?〉,朋友私訊回應的態度都很兩極化,一種表示所謂AI技術帶來的衝擊只是「杞人憂天」,另一種卻表示十分擔憂:那怎麼辦?
悲觀?樂觀?從近代源頭說起
說實話,兩種態度也不完全錯誤,旨在你把焦點放在那裡,假如你強調的衝擊是「必須」出現一部「AI人形機械人」,它們不但懂得在各種崗位工作,也可以在街上行走處理不同事務。那麼,前一種朋友的態度正確,大約30年後是否能夠完全實現值得懷疑,畢竟,數年前看到機械人花了24至25分鐘才摺好一條毛巾,以及近年看到機械人在跑步及跌低站起的實驗未至高度靈活,我們還可以說AI技術這層次的衝擊比較緩慢。可是,如果把眼光投放在製造業、服務業等AI技術,林林總總的事實告訴我們,根本不需要等待靈活的「AI人形機械人」出現,已足以大大衝擊未來10年的全球各類職業。
事實上,爭論近代科技如何影響失業,不少學者均以19世紀初的英國開始。1811至1817年期間,一個神秘人在英國四處破壞工廠內的機器,卻被工人追捧為羅賓漢一樣的民間俠義人物,「義」在何處?因為當時正值首次工業革命,紡織機的誕生威脅傳統工人的生計,這種「保飯碗」的抵抗行動便成為工人之間俠義之舉,這位領頭的神秘人正是經濟學家常提及的內德.盧德(Ned Ludd),抵抗行動後來亦因他命名為「盧德運動」。
盧德運動觸發的反思至今未止,學者之間大致分成兩大派別,一派傾向樂觀、一派傾向悲觀,仍是採取兩極態度。傾向樂觀一派像20世紀初政治家威廉.萊瑟森(William Leiserson)認為,失業現象如浮雲,科技導致經濟轉型,新工種便會出現,情況猶如消防員平日閒著只是等待鈴聲一響隨即出動,意味真正長期的失業浪潮並不存在。傾向悲觀一派則像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認為,科技使生產工序自動化,很可能導致「技術性失業」(甚至永久性失業),意思是科技的發展大大節省人力,其速度快過產業新開發的工種,便造成難以彌補的失業問題。目前看來,全球產業變化正偏向凱恩斯提出的問題發展。
第四次工業革命有甚麼不同?值得擔心嗎?
21世紀之前,人類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上述便提及了第一次,主要是紡織工廠引進蒸汽機,隨後造成各製造業大規模影響;第二次發生在20世紀初,當年發電機、帶狀輸送機革新了全球生產工序,效率大增;第三次則是20世紀中葉後,電子工學的進步,導致電腦、網絡與各種電子技術突破,影響了大眾生活、股票投資及新產業的興起。此刻,我們正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網絡大數據與智能科技逐漸滲入各行各業。
問題在於,這次工業革命跟前三次工業革命產生的問題真的相同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特色,是大數據與AI技術在各方面實現了「全自動化」,前三次影響大致還是科技「配合人手」、強化「在人手操作之下」的生產及服務水平,依然是人類在使用、駕馭科技。可是,新一波AI技術浪潮,終於連「人手」也可除掉,電腦運算與機械技術可以24小時全自動完成林林總總的工序,由像倫敦地鐵公司傳統售票那種較低技術的工種開始,乃至簡單處理資料的職位將被全面取替。
這就是本質上的分別,全球「死不去」的工種變得愈來愈兩極化,一方面有利尖端的電子技術與軟體研發持續發展、優秀的技術操作人才;另一方面較高水平的文藝、教育、傳播產業則更為興盛,也更講求「統合 / 構想」的思考能力。
這不是以往全球化「製造業外移」的舊問題,是全新變局
上述科技衝擊工作與生活的反思,早年布林優夫森 (Erik Brynjolfsson)、麥克費 (Andrew McAfee)合著的《第二次機器時代:智慧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經濟與未來? (The Second Machine Age: Work,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in a Time of Brilliant Technologies)》已有相當不俗的分享。他們認為,新一波AI技術影響,甚至超乎我們目前理解的全球化問題,並不會因為企業可以在發展中國家取得低廉的勞動力,便會持續降低薪金保留那些生產職位,因為全自動化智能科技中間沒有灰色地帶,是一開始便可「取替」人手。
最新發展:
-
王陽翎擱筆《關鍵》專欄:感謝支持,後會有期 4年前
-
【一時】Google巨擘沒你想像中高傲、比爾.蓋茲誤解了哈拉瑞 4年前
-
【一時】Google巨擘沒你想像中高傲、比爾.蓋茨誤解了哈拉瑞 4年前
-
林鄭保守過曾俊華:施政「雞肋」先國家、次民生、避政改 5年前
-
如果你無法「靠爸」,踏入職場前必讀這三本書 5年前
-
如果你無法「靠父幹」,踏入職場前必讀這三本書 5年前
-
如果AlphaGo輸了給柯潔,我們才應該感到沮喪 6年前
-
如果AlphaGo輸了給柯潔,我們才應該感到沮喪 6年前
-
用黃子華的幽默智慧閱讀《人類大命運》 6年前
-
歐盟即將討論「全民基本收入」應變AI導致失業潮,未來失業是福不是禍? 6年前
-
討論「全民每月派錢」應變AI導致失業潮,未來失業是福不是禍? 6年前
-
美國優異生退學兼「比中指」批大學教育 學者力倡教改迎接AI衝擊 6年前
-
美國優異生退學兼「豎中指」批大學教育 學者力倡教改迎接AI衝擊 6年前
Tags: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