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馬六甲焦慮」:為什麼全球經濟互賴不會帶來和平?

中國的「馬六甲焦慮」:為什麼全球經濟互賴不會帶來和平?
Photo Credit: Naval Surface Warriors @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然,中國所謂的「困境」,其實日本、台灣和韓國都有,因為這些國家的貿易也依賴馬六甲海峽,但他們的領導人並不擔心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樂見而不是擔心美國海軍控制那麼重要的航道。

其他意見並非完全不存在。一些見多識廣的觀察家認為,中國的崛起其實不必導致衝突。江憶恩(Alastair Johnston)認為,中國身為全球經濟的主要參與者和受益者,它是被迫成為「維持現狀」的國家:

很多政策與權威人士認為中國對國際的「遊戲規則」不滿,但這些人又說中國領導人的正統性是以經濟成長為基礎,這種說法根本不合邏輯。中國領導者知道,這番經濟成長——因此包括其正統性——是源自於中國融入全球資本主義的體制,而不是自絕於體制之外,或試圖徹底改變那個體制。

伊肯伯里(John Ikenberry)也提出類似的看法:

最有遠見的中國領導人知道,全球化已改變了局勢,所以中國在世界各地都需要富強的合作夥伴。從美國的觀點來看,健全的中國經濟對美國和全世界都很重要。科技和全球經濟改革創造出不同以往的經濟關係邏輯,使當前秩序的政治與體制邏輯變得更加強大。

伊肯伯里像多數的評論家一樣,認為美國主宰的「單極」時代將會結束。不過,當多邊組織集結的相互依存力量可以維持和平時,我們沒有理由擔心未來回歸「多極」世界的狀態。真正必要做的,是消除好勝的民族主義裡那些自我毀滅的聲音。

這些論點的問題在於,它們立論前提和十九世紀主張自由貿易的自由主義者一樣。理論上,商業的友好關係應該取代幾百年前那些徒勞的軍事競爭。使各國的經濟相互依存,貿易就會讓戰爭變得代價極其高昂,不再是治國的實用工具。然而一九一四年,歐洲國家即使彼此有貿易關係,卻還是開戰了。就很多方面來說,是日益依賴貿易所衍生的不安感,導致他們互相打了起來。

1945年後的和平建構在這八個因素上,但它們是否還安然無恙?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大國的不安:為什麼經濟互相依賴不會帶來和平?為什麼多極化的世界非常危險?》,如果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詹姆斯・麥唐諾(James Macdonald)

十八世紀以來,全球化的貿易逐漸興盛,最終形成一股席捲世界的浪潮,無論是自願或被迫,各國都被吸入這股全球貿易的漩渦裡,無法置身事外。世界貿易造成國家間緊密的經濟依存,也如同一把雙面刃,在帶來了富足的生活之外,引起了國家間緊張的對立關係。

本書巧妙融合了政治及經濟史,從世界貿易的發韌到興盛,解析這兩百年來世界局勢的演變,同時面向未來,探討我們該如何從歷史借鏡,解決未來國與國之間的紛爭。我們的世界是由貿易打造出來的,也會因為貿易的失衡而崩解!

立體書封_如果出版AA8005大國的不安
Photo Credit: 如果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