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於瓜地馬拉國會演說,強調爭取「自由民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蔡英文說,台灣人民也是一樣,同樣經歷過戰爭和威權統治,才爭取到今日的民主自由。
(中央社)
總統蔡英文今天在瓜地馬拉國會發表演說,並在瓜國國會簽名簿留下「爭取民主 追求自由 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她說,兩國同樣經歷戰爭威權,才爭取到今日的民主自由。
蔡總統7日到15日展開「英捷專案」,出訪友邦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和薩爾瓦多。
她今天拜會國會議長,出席莊嚴會議,並在國會發表演說;現場演奏瓜地馬拉國歌後,接著演奏中華民國國歌,蔡總統跟著唱國歌。
今天的演講,會透過臺灣跟瓜地馬拉合作設置的轉播系統,在瓜地馬拉的國會頻道播出。聽說這是這個兩國合作的數位直播系統首次啟用。
蔡總統在瓜國國會簽名簿留下「瓜地馬拉國會留念爭取民主 追求自由 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 2017年1月12日」的文字;蔡總統寫字時,旁邊有一張預備的小抄,顯得相當謹慎。
眼尖的媒體也看到,前總統馬英九2016年3月造訪此地的簽名,當時馬英九以毛筆留言「仁聲懋績,造福黎民」。

瓜地馬拉共和國國會議長塔拉西納(Mario Taracena Diaz-Sol)說,蔡總統是中華民國台灣第一位的女性元首,相信在蔡總統的領導、遠見之下,一定可以讓中華民國台灣成為高度發展真正深化民主的偉大國家。
蔡總統說,雖然台灣跟瓜地馬拉之間的距離很遙遠,但是兩國之間,有不變的友誼,也有共通的價值;兩國持續超過80年的友誼,絕對不只有外交關係和官式往來在維繫,更重要的,是透過實質的交流跟合作,來贏得人民之間的互信跟友誼。
蔡總統細數過去兩國間的技術合作,她說,除了實質的交流合作,台灣跟瓜地馬拉之間,還有許多共同的價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民主。
在昨天的軍禮歡迎儀式中,她應邀更換文化宮「和平紀念碑」內的「和平玫瑰」。她深感瓜地馬拉人民在追求自由、民主及和平時,一路走來的艱辛,以及永不放棄的決心。
她說,台灣人民也是一樣,同樣經歷過戰爭和威權統治,才爭取到今日的民主自由。「我們都曾經走過歷史上艱難的歲月。也都因為堅持自由的理想,才能讓和平跟民主,逐漸落實在人民的日常生活當中」。
蔡總統強調,「我們都堅信,經歷昔日苦痛的人,必定會特別珍惜眼前的幸福」。瓜地馬拉曾經經歷的過去,讓人遺憾,但「我們也都相信,只要記取歷史的經驗,必然能夠迎向光明的未來」。
她說,無論在價值上,或者實質合作上,台灣跟瓜地馬拉的友誼,都堅固穩定。
另外,蔡總統指出,長久以來,瓜地馬拉都在國際社會中,屢屢為台灣發聲,她要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向瓜地馬拉表示感謝。台灣走向世界的路雖然曲折,但非常堅定。
她說,台灣非常珍視和瓜地馬拉的友誼,希望在瓜地馬拉國會的支持下,讓兩國持續相互扶持,邦誼日久彌堅。
昨天瓜地馬拉爭取台灣繼續支持「CA-9號公路」工程,引發「金援外交」的質疑。蔡總統今天演說主動提到,在瓜地馬拉,過去幾年來,台灣透過海外工程公司,協助推動「CA-9號公路」拓寬工程。「我們的初衷,是因為相信,基礎建設的興建,有助於經濟產業的發展及社會的繁榮」。
她說,不僅協助興建基礎建設,台灣也致力幫助瓜地馬拉培養人才。目前,一共有51位瓜地馬拉留學生透過台灣獎學金以及國合會的支持,正在台灣學習。她相信這些學生,都會是深化兩國友誼第一線的民間大使。
蔡總統說,台灣協助瓜地馬拉改善教育跟醫療,同時也已開始評估「孕產婦及新生兒照護功能計畫」。
她說,這幾天,她在中美洲訪問,跟宏都拉斯總統葉南德茲、尼加拉瓜總統奧蒂嘉,以及瓜國總統莫拉雷斯分別晤談,在雙邊會談當中,她感受到中美洲國家對繁榮發展的潛力和期待。
蔡總統強調,在踏實外交的精神下,台灣希望能夠和瓜地馬拉攜手,持續規劃出互惠互助方案。她了解中美洲國家對於製造業製程的自動化、農產品加工、綠能產業、物流產業、經濟基礎建設,以及紡織成衣產業和數位資訊產業的重視。
她指出,這幾個項目也是現階段台灣非常重視的產業。這次出訪,特別針對這些領域,邀請隨團的企業界成員。她一直相信,「親身經歷、親自體會」,就是踏實外交最重要的精神。
蔡總統說,期待在大家實地考察中美洲市場的現場之後,能對未來產業的全球布局有更完整的思考,在世界的變局之中,為台灣產業找到更多的機會與出路。
她透露,從今年開始,會定期協助台灣的企業界,組成以投資和採購為目的的考察團,希望能夠持續強化雙方的經貿關係。
蔡總統期待,「台灣的外交工作,可以有更多新思維」。在互惠互助的方針之下,跟友邦進行更多討論,找到更多新的、有助於雙方互利雙贏的合作項目。
府方透露,雖然最近是瓜國國會休會期間,不過今天國會出席議員人數仍達120位,瓜國國會議員總數為158人。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