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復古風、日韓超實力:盤點2016年節奏藍調五大趨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不談排行榜、不談八卦、也不談讓大家傷心的R.I.P.,我們來一起看看關於節奏藍調的五大趨勢,畢竟音樂在聽熱鬧之餘,也是要懂一點門道。
文:Brien John
2016年終於結束了,相信對許多人而言都是一波三折、峰迴路轉的一年。還記得在2016年聽到了哪些好音樂嗎?這次不談排行榜、不談八卦、也不談讓大家傷心的R.I.P.,我們來一起看看關於節奏藍調的五大趨勢,畢竟音樂在聽熱鬧之餘,也是要懂一點門道。
1. 復古風吹什麼?吹九零
復古永遠不退潮流,問題只是怎麼復古?要復古什麼?2016年很明顯地,風向終於吹到九零年代了。在此之前,做九零年代味道的東西會讓人覺得過時,現在做反而覺得唉唷有點潮,流行真是令人猜不透啊。當然,對有些人來說自己青少年時聽的東西已變成復古的對象,簡直就是被狠心宣告「你已經老了」。
在這波流行當中,最成功的絕對是「火星人」Bruno Mars新專輯《24K Magic》,整張都走這個路線,加上他痞痞的個性真是人見人愛;而英國女新人NAO處女作《For All We Know》則巧妙把現代的手法融入九零年代風,創造出新的感覺讓人驚艷;另外也有After 7、Az Yet這些本來就是在九零年代出道的藝人,他們還是當時的天王製作人Babyface主導的美聲天團,新歌依然維持原汁原味,動聽極了。
2. 嘻哈與靈魂樂的混合新品種
嘻哈與靈魂樂(或說R&B)的結合也不是新鮮事,最久遠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這一路上不斷融合演化,有時好像快分不清楚誰是誰了。然而2016年Anderson .Paak的爆紅象徵了嘻哈與靈魂樂的全新里程碑,他不像別人是rapper與singer的搭配,也不單純是編曲互相學習,而是他本人就是又唱又饒又編又寫又打鼓,全部都很到位,把嘻哈與靈魂樂這兩個曲風上的親戚徹底結合在一起,可以說他一個人就是一個現象,是否太威了?
除了自己的專輯《Malibu》整張都推薦之外,他也是這一兩年大家最愛找來跨刀的對象,所以平常不知道要聽什麼音樂的話,以他為中心往外延伸就有聽不完的好音樂了。
3. Black Lives Matter!我是黑人我驕傲
美國的種族議題在這幾年又成為國際焦點,包括層出不窮的黑人遭殺害事件,即將上任新總統川普的種族偏見也是焦點。你知道嗎?很多黑人是不玩寶可夢的,因為如果一個黑人跑到白人社區抓寶,鬼鬼祟祟的樣子有可能惹來殺身之禍。也因此,愈來愈多黑人音樂人在他們的作品裡以此為題材,從2014年底D’Angelo的《Black Messiah》專輯、2015年紅翻天的Kendrick Lamar《To Pimp a Butterfly》專輯以降,黑人意識已成為一種顯學,而且很神奇的是這些音樂都叫好又叫座。
2016年最受注目的,包括碧昂絲的妹妹Solange做出一張不亞於姐姐的專輯《A Seat at the Table》,對於黑人生活經驗有深刻的描繪;帶有粗獷民謠風格的Michael Kiwanuka,則直白告訴大家身為一個「生活在白人世界裡的黑人」是什麼樣的光景;能演能歌的奇才Childish Gambino與擅長合成音色的Blood Orange,也都用音樂說出他們自己的觀察與體會。
4. 主流很好,另類獨立更奇妙
現代的節奏藍調不是鐵板一塊,而是有另類節奏藍調、獨立節奏藍調,還有好多好多在排行榜上看不到的各種風格,常常比主流更加有趣呢。像是肯妮貝兒的新歌〈Green Afrodisiac〉的獨特編曲其實要歸功於女子三人組合KING,她們自己的專輯還入圍了本屆的葛萊美獎。
全才歌手Aaron Abernathy帶來睽違已久的新專輯,彷彿D’Angelo和Prince的合體;舊金山七人樂團The Seshen與洛杉磯女歌手Jimetta Rose不約而同把玩電子化的新品種靈魂音樂;而享譽獨立圈的兩位大將Phonte與Eric Roberson則是第一次合作一整張專輯,清新又動感。
5. 日韓超實力,台灣怎麼辦?
大家都知道日韓的節奏藍調實力堅強,但很少人意識到這其實是他們流行樂的基礎,所以不管J-Pop還是K-Pop還是有好多實力派,完全可以說:要把偶像經營好,節奏藍調不能少。
2016年的日韓好歌比比皆是,例如前2PM隊長Jay Park自己的單飛專輯就是很棒的節奏藍調;媲美The Weeknd的製作人歌手Chancellor(Mikey)專輯氣氛相當濃郁;YouTube點閱好幾百萬的新生代男星DEAN也把舒緩的都會味道詮釋得十分入味;兩位創作歌手鮮于貞娥和尹哲種的合唱小品像糖果般甜蜜;還有聽了會嚇到的日文樂團WONK,把爵士鋼琴手Robert Glasper近年帶起的混種風格學得有模有樣。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