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稻米豐收,為何農民仍要吃愁眉飯、軍政府要出手補助?

泰國稻米豐收,為何農民仍要吃愁眉飯、軍政府要出手補助?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6泰國米生產過量,農民眼看收成,沒有絲毫喜悅。帕拉育政府的援助規模遠小於盈拉政府時期的食米收購計劃,收購價也較低。即使如此,依然令人聯想兩者。縱然沒有選舉的壓力,軍政府仍然要爭取農民支持,避免起亂。

去年初東南亞旱情嚴重,加上湄公河上游堤壩處處,限制水流,農田變鹹。外界預期食米產量下降,米價上升。泰國農夫望天打卦,擔心生計。據《Nikkei Asian Review》報導,泰國軍政府要求泰國中部農民在上半年停止種稻,減少耗水。政府又從湄公河引水灌溉,引起下游越南不滿。越南段的水位是近百年低位

奈何時機這回事很難觸摸。踏入6月,季風為東南亞和南亞帶來充足的雨水。農夫按捺不住,趕快插秧,沒有聽政府勸告等到第四季。到了10月11月,稻米豐收,碰上原本一年一造的茉莉米收成時間。結果泰國米就生產過量。猜納府(Chai Nat)的第二大碾米廠東主表示,公司碾米的量比以往多三成。

曼谷郵報》指出,去年泰國政府訂下出產2,700萬公噸稻米的目標,埋單計數是3,000萬公噸。農民眼看收成,沒有絲毫喜悅。產量超額完成,加上國家食米存量充裕,售價難免向下。他們期望今年泰國出售更多食米,減少存量後,米價才有望上升。泰國是世界米倉,長年佔據全球輸出國的前三。

然而,即使撇開產米過盛這個因素,去年下半年出口價錢也較上半年顯著回落,直至12月才稍稍穩定。香港的泰國米平均入口價則由去年年頭反覆下降,11月為每公斤6.17港元(約新台幣25.12元),比1月低近一成。去年首九個月的零售價也持續下降,每公斤約11港元(約新台幣44.78元),回到2011年初的水平。

外圍因素包括國際競爭和需求下降。例如受惠於季風的還有印度,而印度米價普遍較泰國便宜,成為競爭對手。再者,世界對食米的總體需求下降,其中一處是奈及利亞。受油價大跌拖累,奈及利亞外匯收入銳減,中央銀行在2015年6月停止包括食米的入口商進入官方外匯市場,因而減少進口食米。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去年奈國的米入口量為230萬公噸,只是2012至2014年平均值的三分之二左右。

泰國軍政府在去年11月動用逾500億泰銖(逾港幣100億、新台幣445億)援助中部、東部和東北部的農民。這包括收購和貸款,換取農民延遲把300萬公噸稻米推出市場軍政府回應指,補助是短期計劃,長遠辦法是鼓勵農民種植其他作物或轉行。

帕拉育總理同時指責碾米商人聯同政客壓低稻米收購價格,令農民受苦和不滿。泰國碾米協會否認指控,該會會長Manus Kitprasert認為,價格是按出口商的開價釐定,碾米商數以千計,難以由少數人控制。他於11月3日辭職

帕拉育政府的援助規模遠小於盈拉政府時期的食米收購計劃,收購價也較低,且由農民自行倉存稻米而非由政府看管。即使如此,這種做法自然令人聯想兩者。縱然沒有選舉的壓力,軍政府仍然要爭取農民支持,避免起亂。

RTX2RU77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2016年11月4日,遭罷黜的前總理盈拉來到位於曼谷的最高法院,接受關於其任內大米補助計畫缺失的審判。圖為部分農民在盈拉步入會場前,向其致贈稻穗以表達支持。

這陣子泰國南部暴雨連連。如果極端天氣頻率加快,泰國以至湄公河流域國家要做的,是水資源管理。我們可以積穀防飢,有沒有辦法可以積水防旱?泰國水資源組織Utokapat Foundation指出,泰國平均降雨量達7,540億立方米,但年均耗水量只有約1,000億立方米。假使當地設有多個小型水庫,承載雨水,配合適當建設和收集分析數據,或許會減少澇旱衝擊,甚至減少政治動盪。

相關評論:愛農變成害農:為什麼好端端的泰國大米收購計劃會讓人民抓狂?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