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會留下納粹卐字號 美皮靴全面回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鞋公司將資料撤下前,亞馬遜的銷售頁面被網友用關於納粹的玩笑灌爆:「穿上這雙鞋,你走到哪兒,納粹就跟到哪兒。」;還有人寫道「很適合穿去波蘭,但其他地方全都不適合。」
(中央社)
設於美國加州的一家鞋公司,在消費者反映一款軍靴,走路會因鞋底紋路而留下納粹標誌的卐字圖案(swastika)後,將鞋款全面回收。
在一名網友9日於社群網站Reddit貼出鞋印照片並於網上瘋傳後,康納國際貿易公司(Conal International Trading Inc.)本週回收一款「北極狐」(Polar Fox)皮靴。公司在一項聲明裡說:「我們要對消費者和所有因鞋子所留卐字圖案感到遭冒犯的人,提出最誠摯的道歉;這樣的設計絕非故意,而是我們在中國的製造商所犯的錯誤。」
猶太人的「反誹謗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則在一項聲明裡表示,在得知相關消息後,他們已聯繫這家鞋公司,並獲告知這些鞋子是在亞洲生產;亞洲文化裡,卐字圖案是佛教的一種標誌。
Reddit用戶的帖子得到了200多萬個點擊,令社交媒體輿論沸騰。這位用戶說,我訂購新皮靴的時候,沒有從這個角度看。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名Reddit的網友寫道:「單看鞋底紋路倒不像是卐字圖案,但走路留下的鞋印卻是卐字圖案,錯不了,只要穿這鞋走過的人就知道」。
這款稱做「北極狐」的軍用戰鬥靴在亞馬遜(Amazon)網站上出售, 售價為38.99美元(約1,200元台幣)。在鞋公司將資料撤下前,亞馬遜的銷售頁面被網友用關於納粹的玩笑灌爆:「穿上這雙鞋,你走到哪兒,納粹就跟到哪兒。」;還有人寫道「很適合穿去波蘭,但其他地方全都不適合。」

BBC報導,12日這款產品被從亞馬遜網站上撤走。但是有報導說,這款皮靴吸引了新納粹網站的關注,在他們那裏這款皮靴成了炙手可熱的商品。德國周刊《亮點》(Spotlight)還指出,「北極狐」正好也是二戰期間的軍事行動的代號。「北極狐行動」(Polarfuchs)是德國和芬蘭軍隊從蘇聯手中奪取芬蘭城市薩拉(Salla)的行動代號。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