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鍛鍊你的思考力:學達爾文散步和村上春樹跑步,享受短暫的心靈假期

運動鍛鍊你的思考力:學達爾文散步和村上春樹跑步,享受短暫的心靈假期
Photo Credit: Running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此想要強調的重點是多留意這些溫和運動的益處,記住我們運動不只是為了讓雙腿更緊實,也是為了放鬆心智,讓心智可以自由思索有趣的事物。如此一來,運動可以讓人從一成不變的狹隘生活中解放。

文:戴蒙・楊(Damon Young)

把握和這個世界相會的時刻

為什麼要提倡走路而非其他運動?慢跑和走路比較類似,但其他許多體育活動都得花費太多力氣進行策略計算。走路容易進入遐想狀態,是這種運動因為夠無聊,會流一點汗,但不用動腦。達爾文的經歷就是例證。他也很喜歡騎馬,但是騎馬實在不夠枯燥,沒辦法讓他調整心理狀態。法蘭西斯提過:「爸爸說比起走路,騎馬更能讓他不要想太多。把注意力放在馬身上就花掉他全副心神,如此一來他就不會又陷入重度思考。」達爾文飼養的溫馴騸馬湯米,是解思考之毒的解藥,可以對腦袋直接喊停。而在沙徑上散步則是他發展新構想的方式。

跑步的效果也和散步相近。對達爾文那個時代的人而言,慢跑可能是很陌生的運動,但是現代則有千百萬人透過這種運動進行遐想。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這本書裡,愛跑馬拉松的作家村上春樹(我們接下來還會談到他)如此形容他跑步時的心靈「真空」:

我……或許是為了獲得空白而跑的。在那樣的空白中,每每也會自然潛進一些思緒。這是當然的。因為人的心中是不可能存在真正空白的。人的精神並沒有強到可以擁有真空,也無法保持一貫。

話雖這麼說,進入跑步時我的精神中的那些思緒(念頭),畢竟只是空白的從屬物而已。那不是內容,只是以空白為軸所成立的思緒。

(中譯引用自賴明珠譯《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時報出版,二○○八年,頁二七。)

這段話描繪出暫時性額葉功能低下的典型特徵:只屬於自己的、移動的白日夢,讓村上冷靜下來,並提升他的創造力。

走路和慢跑的速度也利於冥想,讓我們有餘裕對周遭環境進行反思。達爾文騎著馬可以快速從一地移動到另一地:從停泊在港邊的小獵犬號到一片內陸叢林,或是(雖然騎湯米沒有那麼快)從唐恩宅邸騎到附近的溪谷風景區。就像現代人騎機車或開車一樣,旅途刺激還是平靜,取決於你騎什麼樣的馬。不過如果達爾文想要隨時停下來四處看看,他就會選擇走路。瞧瞧他在非洲外海的聖地牙哥島上散步時,有什麼驚喜的科學發現:

全世界只有研究自然史的人可以體會,頭頂著椰子樹蔭,四周都是香蕉樹和咖啡樹,還有無數野花,有多麼令我開心。這座島帶給我這麼多啟示和樂趣,卻被說成是人類能到之處中最無聊的地方。

由這段話可知,遐想有即時性,收穫來自於所處的當下。這也是達爾文理論的一項重點:我們這些生物隨著環境不斷演化,身體感官及運動神經也因為和多變的物質世界互動而變得更加敏銳。

我們的行動依循世界,世界也因我們而變,就在這一來一往的韻律之中,生命達至完足。當我們的身體和這樣不斷變動的情境產生連結,自身的存在也會延伸出去。杜威說,透過這種方式,「生命的設計變得更加寬廣豐富,生命的完成狀態也產生或鉅或細的更多層次。」這種動物性的警覺機制是達爾文和他研究的生物之間的共通點。

「我記得他輕輕碰觸一朵花,看起來很開心,」法蘭西斯回憶,「那種純真的喜愛就像小孩一樣。」在沙徑上,會有小松鼠跑上他的背,松鼠媽媽則在一旁的樹上呼叫。他撿起一隻橫越小徑的甲蟲(又一種他偏愛的生物);撞見一隻在「大樹林區」睡覺的狐狸,狐狸擋住他的去路,盯著他看,接著就一溜煙跑走。對自然學者而言,這些過程充滿樂趣,也讓自己和這個多變世界-杜威形容為「事件與經歷層出不窮」-更熟悉親近。在這樣生機蓬勃的環境下,人才得以慢慢萌生遐想。

倒不是說非得遊覽田園風光才算運動,我們這些居處「又髒又煙霧瀰漫」的都市人,也生著一雙腳。重點在於運動帶給人的好處不只激發創意,也讓我們留神注意可以發揮創造力的環境。運動使遐想和當下環境帶給人的刺激相結合,並讓人隨著行進的節奏有所體會。

舉例來說,多年來都開車代步的人,如果有一天用雙腳走過自己住的社區,一定會對平常趕在尖峰時間出門而忽略的各種景象感到驚訝。筆者今天去學校接送小孩時,就看見一隻蜻蜓靜靜停在梨樹上曬太陽;螞蟻成群結隊沿著人行道邊緣行軍,最後通通爬到一家毛線舖外的櫻桃樹上;蜘蛛織的網形狀完美,讓一旁凌亂的曬衣繩相形見絀。

要是我們只能彎腰緊握自行車龍頭,或躲在擋風玻璃後面吹著空調用時速八十公里的高速移動,就無法好好享受這種遐想時光。最好把握機會放慢腳步,享受和充滿驚喜的世界相會的時刻。

  • Tip訣竅:在你的家裡、學校、公司附近散散步,試著找出最少三件令人驚奇的事物。像是新建好的建築物啦,長相怪異的花啦,或是特殊的地形構造之類。

一個人的運動時光

一定要獨自運動才能進行遐想嗎?達爾文顯然不是一個孤僻的人,他曾說過當「天氣與她的健康允許時」,和妻子艾瑪散步是非常愉快的事。他也會在散步時和別人進行科學討論,有些劍橋大學的學者老是看見他和韓斯洛(John Stevens Henslow)教授一起散步,就叫他「那個跟韓斯洛走在一起的人」。所以說,不需要為了運動特別與世隔絕。

不過,獨處仍然是進入遐想狀態的重要因素,至少在戶外走路或慢跑時如此。為了能盡情遐想,體會靈光迸發的瞬間,需要避免分心,就算是很棒的運動夥伴也可能是分心來源。

有一種比面對面人際交流更擾亂人心的東西,達爾文可能很陌生,那就是現代社會的遠距通訊及娛樂科技。時至今日,許多散步的人都被研究者所謂的「不注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所困——一旦接上隨身聽、智慧型手機、平板,我們的眼睛和耳朵就自動開始完美運作,此時卻很容易無視發生在面前的事。不注意視盲具有危險性,看看美國行人意外死亡案件近年來的數字激升就知道了,頭戴耳罩式耳機的死者,死因多半是被火車撞。

神經科學家還未能完全摸透這種機制,不過分心絕對是造成視盲的重要原因:原本外界的刺激都由大腦來接收處理,此時心智卻被社群網站推特(Twitter)或是最新流行歌曲所佔據。

倒也不用因此覺得數位科技很邪惡,或是從此拒用數位產品,不過這種情形確實需要注意。不論我們自認多擅長一心二用,走路分心就是會造成很大的注意力盲點,大到一整列火車可能剛好開過;而蜘蛛網、藍色半邊蓮等等充滿特色的微小事物,也更不容易被注意到。

  • Tip訣竅:試試走路時不要戴耳機,並把手機關機,或至少塞進包包或口袋。要是你像我一樣會忍不住去找手機,練習用意志對抗想把手機掏出來的反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