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關於選擇與承擔:你要當爬樓梯的人,還是爬樹的人

關於選擇與承擔:你要當爬樓梯的人,還是爬樹的人
Photo Credit: Takashi Hososhima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管是爬樓梯還是爬樹,同樣都是向上,卻是不同的向上。

去年末,我的紐西蘭語言交換夥伴跟我說,他一直為中文聲調苦惱,他的一聲老是太低,四聲老是太高。老師要他試試繞口令,我以為喜歡莎士比亞的他,可能更適合唐詩宋詞這種極富意境及聲韻美的練習,也跟他解釋了我學英文時用的「背誦法」。他聽了之後很感興趣,於是我們開始每週的詩詞交換。

第一首讓他背的詩是王之渙〈登鸛雀樓〉。他則回以我一首莎翁詩〈What win I……〉。

「你說的對極了!唐詩比繞口令好背多了,而且還更有意思!」他背得津津有味。

「我就說吧!而且這樣可以更清楚看到你的問題。我覺得,你的問題不是單一聲調,而是聲調的組合。其實如果個別發音,你每個發音都是對的,可是碰到『一聲+四聲』、『四聲+四聲』的組合,你的聲調就亂了。」(黃河依閃盡、耕賞一層樓)

「原來是這樣!這樣我就可以改進我的中文了!不過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呢?」

「這是在勉勵人要不要自滿,要不斷努力向上的詩。」我簡單的跟他解釋,更深的涵義就交給他自行體會了。

「很有意思!」

外國人不說「蠻有趣的」,不管什麼都說「很有意思」,就跟我們喜歡說so-so一樣。

他接著說" This reminds me of a story. Do you know Hercules…"

「用中文說。」現在是語言交換的中文時間,我們只能說中文。(關於語言交換

「Okay… I will try…這讓我想到一個故事,你知道Hercules嗎?他是天神的兒子,他有很大的力氣。」

他說的是希臘神話裡宙斯的私生子─海克力斯

Antonio_del_Pollaiolo_-_Ercole_e_l'Idra_
大力士海克力斯|Photo Credit: Antonio del Pollaiolo

「他有一次也是走到一個分岔路口(他用手比了一個Y,問我這種路要怎麼說),有兩個女生都希望他跟她走。一個女生說,你跟我走,會很富有,很有錢,有很漂亮的老婆,很簡單,什麼都沒問題;另一個女生說,如果你走我的路,會很辛苦,要經歷很多困難,可是你會變成英雄。

我覺得登鸛雀樓這首詩說的就像是很辛苦的那一條路。」

他說的是美神維納斯和智慧女神雅典娜。維納斯以美女和安逸的生活誘惑海克力斯,承諾給他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另一條路的雅典娜承諾他,通過重重的考驗和艱辛後,他會變成一個受人景仰的大英雄。

海克力斯沒有猶豫太久就選擇了雅典娜。

「不過登鸛雀樓要表達的意思,跟海克力斯的選擇不太一樣。我覺得中國人,或者說華人,好像不太在意選擇,我們比較強調的是努力向上,很多時候,你是沒有辦法選擇的,就只能安適,然後不斷努力與精進,最後超脫。」至少在登鸛雀樓裡,強調的不是選擇。

「我還想到西方有很多關於『選擇』的作品,就像美國詩人Robert Frost那首有名的詩〈The Road Not Taken〉寫的,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我接著說。

「對!很像Hercules這位大英雄的故事!」然後他朗朗誦出詩的前半段,最後一起讀完詩的最後三句。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嗯,還有電影《大魚奇緣》(The Big Fish, 2003)裡也是。伊雲麥葵格( Ewan McGregor)飾演的主角帶著巨人離開他的家鄉後,遇到的第一個分岔路口,就很像海克力斯的兩個美女和佛斯特的森林小路:一條路綠草如茵,平坦筆直地往前漫延,另一條路則通向恐怖森林,看起來危機四伏,也看不到終點。」這部電影我看了至少七次,每次看都有不同的獲得與感動。

7582665_3
電影《大魚奇緣》(The Big Fish, 2003)

「對對對!他也選了一條看起來比較可怕的路。嗯,這麼說來,〈登鸛雀樓〉真的很不一樣。不過…在中文裡,有沒有像這樣跟選擇有關的詩或電影呢?」

書到用時方恨少!我想了又想,真的想不到在成長過程中,讀過哪一首詩詞或哪一部電影有類似概念的。(很大的可能只是我沒有涉獵到,如果有的話,煩請提點。)

但是這樣的差異,讓我回想起自己的求學經驗,所受的教育的確也是不鼓勵「選擇」與「勇於承擔自己的選擇」的人生態度,倒是很多不管怎麼樣先「更上一層樓」再說。

我來自一個傳統的鄉下家庭,我的母親,在面臨人生重大選擇時,是到廟裡求籤拜佛祖問菩薩;考大學的時候,面對像自助餐菜色一樣多的大學科系選擇時,學校與社會的統一指導方針也是,盡力拼命的往上爬,選擇頂尖大學、選擇熱門科系。我能理解不同國家的處境與年輕人所面臨到的時代挑戰畢竟不同,但是我該如何消弭這種不平衡感呢?

我又想起那個克羅埃西亞女孩M,也不是來自富裕家庭,在選擇大學科系時,她知道自己就是熱愛哲學,對哲學情有獨鍾,即使畢業後可能找不到工作,但她還是願意承擔這個選擇。她母親跟她說:「我當然擔心妳畢業後的出路,但是這是妳的人生,妳得自己選擇、自己承擔。」在她母親的精神支持下,M半工半讀,自費念完了大學和研究所,後來也拿了獎學金來台灣當交換學生,現在,在香港拿全額獎學金唸博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