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全民每月派錢」應變AI導致失業潮,未來失業是福不是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歐盟議會即將在2月討論人工智能(AI)等「技術革命」影響之下,如何透過政策為各種衝擊先作準備,作者說明議案之外,藉此延伸有關討論。
歐盟盡早準備AI對工作與道德帶來的衝擊
全球討論多年的人工智能(AI)對社會帶來的衝擊,終於得到歐盟嚴肅正視,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將在2月商議應變之策。議案由來自盧森堡的歐盟議員瑪迪.德爾沃(Mady Delvaux) 提出,歐盟要如何面對「技術革命」(technological revolution)帶來的種種問題。相關內容包括AI導致龐大失業浪潮,探討以「全民基本收入」(general basic income / universal revenue)保障失業者能過有尊嚴的生活;成立處理「AI問題」的專門機構;是否賦予AI機械人擁有若干公民權利(如勞工權益),透過法律認可稱為「電子人」(electronic persons)。
上述提議早已蘊釀一段時間,由於愈來愈接近議會正式討論日期,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近日再整理相關報導,瑪迪認為必須準確掌握究竟AI即將取替的是那些工作,甚至具體指出是一些工作之中「那個部分」的職務,從而有助評估即將面對的失業人數;此外還有一系列的道德與技術問題需要處理,總而言之,歐盟應盡早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由於牽涉的問題眾多,筆者只打算抽取「全民基本收入」作為重點討論。本月1月1日開始,芬蘭政府進行了一項香港人聽起來「驚天地、泣鬼神」的社會實驗,參與者可以每月領取大約584美元(約4528港元),唯一條件是放棄其他社會福利,目前有2,000位芬蘭失業人士參與,在2019年評估實驗結果。芬蘭無疑是採取較為折衷的做法,在2016年6月瑞士人公投是否落實「全民基本收入」方案,做法比較極端,計劃讓「所有公民」每月均可獲大約2438美元(約18906港元),最終七成人否決告吹。
類似全民基本收入概念比20世紀60年代更早
實際上,「全民(每月)基本收入」相當於所謂「每月派錢」之說,只是用字不同(具體做法可有不同差異,但大方向相近)。去年11月SpaceX及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接受傳媒訪問時,同樣提出自動化智能技術極可能導致大量失業,政府落實全民基本收入也很可能實現。若追本溯源,近代「類似」現在我們說每月派錢的觀念,比20世紀60年代學者討論貧窮問題時強調的「保證所得」更早。例如,在18世紀英裔美國思想家湯馬斯.潘恩(Thomas Paine)在《土地正義》(Agrarian Justice)主張,每人應在成年時在政府領取一大筆錢,以彌補不同人出身的差異,例如有些人生在「地主家庭」,有些人則否,在潘恩看來這是不公平的事。
當然,近代較接近目前派錢觀念的,可數著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在60年代提出的「負入息稅 / 負所得稅」(negative income tax, NIT),以當時的年收入水平為例,如果年收入免稅額是3,000美元,又假設負入息稅稅率為50%,那麼,完全沒有年收入的人,便可以從政府取得1,500美元(3,000 x 0.5);又例如你年收入為2,000美元,那麼,你依然可以在餘下1,000免稅額乘以0.5,獲得500美元的補貼,如此類推。可見相關討論發展至今,已進一步到了「全民每月派錢」的可能性。
現代工作壓力帶來嚴重問題,工作沒想像中天經地義
筆者樂見全球政府逐漸落實上述做法,始終,早前文章〈美國優異生退學兼「豎中指」批大學教育 學者力倡教改迎接AI衝擊〉分享的教改,實踐起來還是比較抽象、艱難,反之,全民基本收入是更速效且實在減輕AI對職場造成的短期衝擊。更甚,歸根究柢,只要各國政府能安頓生產和資源分配等問題,許多工作的存在並非天經地義(很多工作其實沒甚麼意義),而且徒增壓力。誠如德國科普作家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 Berndt)在《韌性》(Resilienz)中提及,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工作壓力視為「21世紀最大的危險」有其理由,而工作造成的心理影響實在不亞於體力勞動傷害,數年前,一份涉及30個歐洲國家的大型研究報告指出,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歐洲人每年均至少受一次心理問題困擾,例如那些問題?當中14%的人罹患恐慌症、7%失眠、7%憂鬱症、4%有酒精及藥物依賴。近年以來,歐洲每年為心理問題開支高達三千億歐元。
僅僅是德國,伯恩特引述德國聯邦職業安全暨職業健康研究所在2012年出版的《壓力報告》(Stressreport),訪問了一萬八千名在職人士,有52%認為自己深受工作時間及效能的壓力所苦,44%的人認為工作期間經常被電話及電郵訊息打擾,另外,三分之一人認為工作繁忙欠缺休息時間。該年,德國醫師日全體醫生呼籲:「職場應當再度回歸符合人性狀態,而非一味追求獲利。」
德國醫生的仁道:驗不出有病,照開出病假紙 實踐全民派錢須打破心理包袱
唯一令人釋懷之處,就是德國不少家庭醫生不會吝嗇「開病假紙」,即使發現求診者「沒有發燒、身體完好、心跳正常」,無須多說也開出病假證明,好讓他們休息。此外,伯恩特還提出,儘管心理學界在「倦怠症」(Burnout Syndrome)上未有公認的清晰定義,但相關的一些症狀如「背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問題、心悸、健忘、頭痛、心神不寧、失眠」等,極可能從工作壓力中形成。而且,一些精神病醫生察覺了一個現象,如果他們發現病人可能因工作壓力患上輕微憂鬱症,將它說成是患上倦怠症,病人會比較容易接受。 因為相比憂鬱症,倦怠症聽上來「感覺」是基於積極工作而患上,有時醫生為免「憂鬱」一詞令他們自傷自憐及被人誤解,寧願說病人患上「倦怠症」。在現代繁重的工作面前,我們的心靈彷彿更加脆弱,身不由己。
「快一點」的成長秘訣:讓NUEIP人事管理實現勞資和諧共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每天為了解決台灣餐飲店業者因人手不足,又要講求速度與品質的消費體驗問題,在全台馬不停蹄地提供從POS系統、線上點餐、數位支付、物流送餐,到行銷導客的一條龍智慧餐飲服務。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短短三年,即創下萬家餐飲門市合作,且獲得眾多知名餐飲品牌的支持。
而在點點全球積極為中小餐飲業和小吃店研發創新解方,並展望更多元跨領域服務與海外布局的同時,背後則有專業的NUEIP團隊提供的nuHRM人資系統,為點點全球打理企業內部的所有人事營運。
擺脫呆板的代管計薪,系統串聯自動試算更接地氣

點點全球的人資主管張珺涵指出,過去外包人事薪資給第三方代管公司的過程中,企業內部文化和經營策略往往無法被充分考量,因此,代管公司難以彈性滿足所有員工的需求。每月3號發薪日前,除了需要準備員工名單、出勤記錄、薪資異動資料和請假紀錄等,企業還要負責催促員工提交假勤資料,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精力,還會增加許多時間成本;若發薪後,發現計薪上的疑慮,與代管公司來回溝通的時間,也會進一步加大企業的負擔、影響企業的運作效率。
nuHRM人資管理系統的薪資功能,完美的解決了以上問題。不僅串聯了所有以往需主動提供給外包公司的資料,自動匯出薪資試算結果,還可以快速匯出符合財政部規範的申報媒體檔,讓月底計薪的工作流程能一條龍完成。張珺涵高興的分享:「現在,平均不到一分鐘就可以算完一個人的薪水,且多虧NUEIP獨特的關卡計薪方式,只需要跟著流程一步一步檢查,員工越多越能顯現此功能帶來的輕鬆高效,遠遠超乎我的預期。」
從制度控管到人情考量,NUEIP助打造和諧勞資關係

點點全球的團隊擁有不怕失敗、勇於創新的精神,如此彈性開放的文化也貫徹在公司制度實行上,張珺涵形容自己是雇主與員工之間的橋樑,企業為了維護內部秩序、確保員工的權益與義務,制定企業規章制度,以有效管理人力資源;然而,在實際執行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靈活程度,才能促進勞資雙方的良好關係,達成雙贏目標。
因此,點點全球選擇了能協助實踐彈性文化的NUEIP nuHRM人資系統,利用系統設置「請假申請時間」與「最低請假時數門檻」便是最好的例子,雖其目的是為了更妥當控管人員,但有時員工發生特殊情況,以致無法符合現有制度時,企業可針對個案通融放行,此時,系統功能也可以彈性各別自行調整設定,並且自動串聯至每月薪資計算。張珺涵說道:「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我們不需要一個將制度綁死的系統,而是一個既有控管制度、又有彈性調整空間的、為『人』考量的好系統,NUEIP就是這樣收放自如的系統,它讓我們建立了更互信互賴的勞資關係。」
重複的人事作業都交給舉一反三的智慧系統

近年來,點點全球快速拓展業務,伴隨著員工的增加,NUEIP系統所帶來的工作效率提升成效也越顯著。「NUEIP是我見過使用起來能最簡單無腦的系統!」張珺涵笑著說:「像是將新進員工加入系統時,只需要建立員工帳號、填寫基本資料、啟用帳號,三個步驟即可設置完畢,加上NUEIP的介面非常清楚明瞭,加速了整個建置的順暢度。」企業應用數位轉型工具,旨為節省重複的行政作業,NUEIP在協助企業導入系統時,已先將所有考勤、假期、加班、簽核等相關規則,依照公司人事規章設定完成,因此只需要為新進員工套用規則,即可快速完成新進員工的系統設置工作。
帶著讓餐飲業者「Work Easy」、消費者「Eat Happy」的經營理念,點點全球目前正積極培育強力的研發人才,進攻跨領域的數位技術服務;並借助彈性易操作的NUEIP企業管理平台,迅速解決企業內部的人事工作、提高企業營運效率;同時,亦增進了勞資雙方之間的信賴感,使團隊更有凝聚力,為企業齊心打拼。
本文章內容由「人易科技」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