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共同課題:印尼】雅加達雙年展:城市的使命與教育

【共同課題:印尼】雅加達雙年展:城市的使命與教育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雙年展中看見Ade Darmawan的城市使命,讓藝術貼近城市,帶動年輕世代教育。

對談:Ade Darmawan(雅加達雙年展執行總監)、鄭美雅(獨立策展人)
撰文:Claudia Pestana
翻譯:黃珍吾

雅加達雙年展的使命

鄭美雅 (以下簡稱 MC)

之前參訪雅加達時參觀了雅加達藝術評議會(Jakarta Art Council)的複合建築群,在那裡,我隱約讀到印尼藝術史的發展脈絡。建築的一端是60年代就存在的左翼藝術家工作室,接著是藝術評議會提供租賃的當代藝廊;在這兩區間的建築部分遭到拆毀,僅剩瓦礫殘垣,不知道未來會不會蓋上其他建物;之後則是文青感很強的實驗藝術電影院及咖啡廳。穿過柵欄,我進入一座藝術大學,有藝術家工作室、工作坊,以及一座突兀玻璃門面的現代表演廳。當我停下腳步向外望去,河的對岸是一座動物園。而這饒富趣味的場址,在18世紀末為一位於荷蘭成名的印尼藝術家所擁有;在這所感受的藝術發展脈絡在美術館是看不到的。

作為成立超過15年的藝術團體ruangrupa共同創始者,以及雅加達雙年展的藝術總監並積極改革其組織結構,你如何看待以上描述?

Ade Darmawan(以下簡稱 AD):

首先我想說明最初的參與。由於以往雅加達雙年展是由雅加達藝術評議會主辦,而我當時是成員之一(2006-2009),並參與了2009年雅加達雙年展的規劃工作。當時開始討論如何讓雙年展獨立運作,因為藝評會應扮演諮詢的角色而非執行主辦,作為官方單位也沒有足夠資源。

我們討論很久也考量很多,因此當時的雙年展仍由藝評會負責部份,並由市政府編列預算。2009年當我擔任雙年展藝術總監,嘗試連結各地重要且具經驗的藝術家團體來擴充雙年展的範圍;第二個目標,是讓雙年展更趨向民眾,不只是藝術活動,而是貼近城市。根據我的經驗,這跟藝術節極為相似,在一範疇下連結每一個活動。雅加達雙年展1974年創辦,但直到2009年才國際化。以此為例,國際化代表能與他國的區域性論述對話,同時創造城市間交流;第三個目標,我們嘗試擴大展區,例如在兩大型購物中心做介入型計劃,規劃室內展覽並在公共空間展示藝術作品,藉此讓觀眾與城市連結。

  • 2015年雅加達雙年展開幕紀錄

雅加達很大,約有2千500萬人口,當代藝術的發展集中市中心或南區,排除了北區與西區,更別提住宅區為主的東區。將觀眾聚集到某區雖然可能卻很困難,在雅加達的尺度太大移動不易,因此居民經驗也集中所在地,這就像是如果把我放在生活以外的其他區,我跟你一樣會立刻迷路;唯一差別就是我會說印尼話。這種現象驅使我們將活動延伸到其他地區,所以我們也在東、北及西區辦展,一種依城市而運生的型態。

在策劃中我們考慮城市中不同區域的特點。雅加達像是一個由城市群所衍生的城市:一個廣袤小國,並各有醫院、墓園,生老病死、一生都可以待在同一區。例如北區有其獨特地形、區域及生活經驗,此地就得考量淹水問題;反觀南區則不,這些差異都影響藝術家的工作及作品產出的方式。就我規劃與城市相繫的雙年展,觀眾不用全盤接收觀展經驗,每一區的人都有自己的視角及閱讀方式,就像與朋友參加綜合許多表演的藝術節,各自欣賞並分享不同的內容及觀感。這正是我目前最關心的,去除中心化並創造更多元的經驗。

2009年是我在藝評會的最後一年,因此我並沒有參與2011年的雙年展。2013年後市政府詢問我承接舉辦的意願,當時我對雙年展作為平台已有清楚的想像,於是再度提出雙年展獨立辦理並重點在國際化與城市經驗,在這屆雙年展觀眾群明顯地增加了。

雙年展在雅加達,甚至是在印尼扮演著什麼角色呢?在印尼,美術館與多數人無關,認為只有學校或兒童會去美術館,多數印尼人上一次去美術館可能是小時候了。印尼學童教育系統完善,卻沒有提供青少年相關的藝術平台,造就印尼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鮮少培養文化相關專業;又畫廊的對象是菁英、目標是買家,他們不需特別經營大眾族群。在此背景下,一般大眾觀賞藝術品的經驗貧乏,相對我也看見社會對藝術的強烈需求。因此我們的目的是將雙年展作成公眾性平台,兩年舉辦一次更讓我們努力著手於觀眾群,盡可能擴充觀眾。例如,邀請藝術家籌辦公眾教育活動、設計各類工作坊、與20所大學合作導覽,也與教師協會共同編譯出版中學生的藝術書籍,由於此階段的學生,在決定志向前並無充足藝術教育;教師亦然,我們曾與一個藝術團體合作,他們很擅長處理此類議題。

另外,我們也發現許多中學藝術教師無教材可用,尤其是當代藝術領域。有些老師甚至自製教材,我們就看過老師編輯自有書籍進行教學,做得像拼貼藝術一樣。對我們來說,與教師合作編寫、出版書籍的經驗十分有趣,這些書籍淺顯地介紹藝術、說明媒材,並簡要介紹印尼藝術史及現代藝術史。在藝術史的詮釋方面我們進行了許多辯論,這些書解釋藝術的生產系統與過程,並介紹視覺藝術系統相關的策展人、評論家、美術館、藝術學校及工作室等等。此書出版發送至300多所中學,希望趣味的內容和漂亮的插圖能夠吸引中學生閱讀。

雅加達 小學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印尼中小學教育體系完整缺乏藝術教育的資源,圖為雅加達門藤第一公立小學(SDN Menteng 01)。

大多人對當代藝術或印尼藝術史缺乏概念,包括中學教師。即使印尼在獨立前已有非常豐富的藝術史,一般大眾依舊不甚了解,更別提當代藝術了,因為美術館幾乎不收藏當代藝術作品。如果中學生或大學生問我,在雅加達哪裡可以欣賞印尼當代藝術作品,我也說不上來,因為這些作品不是在藝術家工作室就是藏家的住所,並不對外公開展示。雖然印尼藝術發展蓬勃,作品質量好,大眾卻毫無管道僅僅能到畫廊或是等待藝術博覽會;這類的觀眾正持續成長,越來越多人參觀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