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施政報告可以提昇香港的死亡質素嗎?

2017施政報告可以提昇香港的死亡質素嗎?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並非要求政府每事管,但投放資源以及制定紓緩政策是政府可做卻未做的事,到底幾時才有特首願意改善香港的死亡質素?

梁振英治下,香港的死亡質素大幅下跌,《經濟學人》於2015年的研究指出香港的質素遠遠被四小龍拋離。梁振英最後的一份施政報告,大家都沒甚期望,只求不要繼續破壞香港,就已經還得神落。究竟這份報告,可以提昇香港的死亡質素嗎?

要明白死亡質素的計分方法,才會明白甚麼構成量表下的排名。《經濟學人》的死亡質素分五大範疇,分別為︰紓緩以及健康照顧環境、人力資源、照顧可負擔性、照顧質素以及社區參與。

在紓緩以及健康照顧環境再分為 1.政府所花醫療開支,2.政府是否有國家(或城市)級紓緩治療發展策略,3.由政府支持以研究為本的政策回顧以及 4.提供紓緩治療服務的能力。

政府承諾額外投放在公營醫療的金錢,以GDP來說仍是杯水車薪,政府承諾每年提供20億,但20億根本連營運醫管局兩星期的運作也不足夠;至今政府仍未像鄰近地區提出紓緩治療發展策略,成效回顧都只是由個別醫院而非政府所推動,參與紓緩工作的人手可能有所爭加,但都是從內部資源調配而非由政府政策推動。所以,這部份可增加的分數不會太多。

「人力資源」包括專業紓緩工作者的數目(包括義工),醫護訓練期間有關紓緩醫學的訓練是否足夠,是否有認可專科學院認證,醫生以及護士的數目。前三者,梁振英均未曾有何政策,至於後兩者,至少醫學院加新醫科生早就始於他上台之前實行,故此無法讓他「攞彩」。

「照顧可負擔性」其實問緊政府是否有提供公共資源支持紓緩治療,病人是否需要付出大量金錢來支付紓緩服務,以及退休保障是否包括紓緩治療服務。前兩者這十多年沒有大的改變,最後的題目則因香港沒有全民退休保障。梁振英五年在這項目基乎是毫無改善。

佔百分之三十的「照顧質素」中,包括「國家認證以及監察」、「是否有嗎啡」、「對病人家屬是否有所支援」、「不作心肺復甦文件」的法律效力,「病人參與診醫療決定」以至「以病人滿意度作改善服務參考」,要不就是已經存在,要不就是現屆政府未有提及(如醫療文件的法律效力)。

最後一點是社區參與,包括公眾意識以及義工參與,這兩點很明顯施政報告並無任何政策令香港的死亡質素加分。

我們並非要求政府每事管,但投放資源以及制定紓緩政策是政府可做卻未做的事,過去五年我們浪費了太多時光,到底幾時才有特首願意改善香港的死亡質素,抑或,香港無一個特首候選人曾為自己步入死亡的一程憂心?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肥醫生@生死工房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歐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