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宜直鐵光與影:一次瞭解直鐵的前世今生與優劣爭議

北宜直鐵光與影:一次瞭解直鐵的前世今生與優劣爭議
Photo Credit: 歐蒐雷米歐 CC BY ND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北宜直鐵」的確是個對於鐵路改善有高效益的計畫,但同時我們要去想想這樣的發展真的是我們(或說在地居民)所期待的嗎?

早在今年四月即二度定線的「北宜直線鐵路」 (以下簡稱北宜直鐵),從開始規劃至今過程中爭議不斷,不知為何這幾天又引起台灣媒體及民眾的關注。筆者恰好對此案有些接觸,便在此介紹這條北宜直鐵的來龍去脈。

「北宜直鐵」路線規劃發展沿革

北宜直鐵的規劃研究係起源於民國八十三年台鐵局的「南港至礁溪間直線鐵路可行性研究報告」,有趣的是當時其案簡稱為「南礁直鐵」,但由於唸起來實在不怎麼好聽,最後便索性改成更直覺的「北宜直鐵」而沿用至今。從民國八十三年至今約莫二十年的時間內,北宜直鐵歷經數個路線方案討論,筆者便在此簡單跟大家說明北宜直鐵從開始到最後拍案的路線,是經歷了怎麼樣的過程而決定出來的。

北宜直鐵最早的規劃路線是從南港經坪林到礁溪,其實就是一條跟現今國道五號(以下簡稱北宜高)平行的鐵路路線,但這條路線很快就遇到一些規範問題和現地考量的挑戰,所以研究計畫結束後此方案就不了了之。五年後,當時工程界轟動一時的「台灣高速鐵路」開始動工,便有人向交通部提出了高鐵路線延伸至宜蘭的建議,交通部便找了數年前台鐵局委託作「南礁直鐵」的同一家工程顧問公司辦理。

最後結論為什麼不適合我就不多作說明了(畢竟本文的主角是直線鐵路),但無疑的直線鐵路確實是個比高鐵延伸更適合成為北宜兩地的鐵路改善計畫的方案。額外一提,當時還有人提出「台北捷運板南線」從南港延伸到宜蘭這種鬼提議,聽到的時候心中真是五味雜陳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高鐵延伸至宜蘭被打槍後,民國九十一年改由鐵路改建工程局(以下簡稱鐵工局)辦理北宜直鐵的路線研究,民國九十四年鐵工局提出「南港—大坑口—頭城」的路線規劃報告進行環評初審,卻又因四個原因被評為「不應開發」,理由如下:(1)通過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2)行經台北斷層等九處斷層;(3)地質構造、地下水影響未深入評估;(4)行經考古遺跡未妥善評估。最後本案被直接退回,連第二階段環境影響深入評估都不得而入。

Photo Credit: 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

Photo Credit: 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

歷經這次環評的大挫折,交通部仍未死心,指示鐵工局繼續辦理北宜直鐵的替代路線規劃。民國一百年的「南港至花蓮提速改善計畫可行性研究」確定將北宜直鐵列為最優選方案。今年四月再度敲定所謂「方案二」的新路線:「南港—雙溪—大溪—頭城」,此路線將繞開翡翠水庫集水區,並興建兩條隧道穿越雪山山脈(其中一條汐止連結雙溪的隧道長度達21.6公里,比雪山隧道12.9公里還長了8.7公里!),初估預算為491億、將耗時11年完成,並於明年送環評大會審議。

(參考:北宜直線鐵路開發 通過翡翠水庫恐影響大台北水源 2013/12/29)

「北宜直鐵」的建設緣由

瞭解了北宜直鐵的發展歷史之後,接下來便是這條直鐵的建設緣由。在這之前,我們要先建立幾個溝通的基礎:

第一、我們必須明白交通建設分為兩大系統:公路系統和鐵路系統。這兩種系統各有相對應的道路設計規範,兩者肩負的角色責任不同,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且需要均衡和諧的發展。所以如果有人問說:「都蓋了一條北宜高了(雪隧那條),為什麼還需要再蓋一條北宜直鐵呢?」基本上這個問題是可以忽略的。正確的質疑應該是:「不是已經有一條鐵路宜蘭線了嗎,為什麼還需要再蓋一條北宜直鐵呢?」這樣的問題才是比較合邏輯的。

第二、延續上述的概念討論鐵路改善的方式。一般來說鐵路改善不外乎三種方法:(1)改善舊有路線(包括改善行車安全及提升行車速度);(2)引進新的車輛系統;(3)開闢新路線。過去東部鐵路幹線改善方針是改善舊有的路線,並搭配引進新型傾斜式列車(包括2007年的TEMU1000-太魯閣號、2013年的TEMU2000-普悠瑪號)。這類列車的最大特色是過彎可壓車(大概5度)、過彎速度特別快,但在直線段和傳統推拉式自強號差別不大,所以東北角這段彎道居多的路線上剛好可發揮它的最大效益,也讓台北—花蓮從原先兩小時四十分車程縮短至兩小時。

能高速過彎的TEMU1000型電車|Photo Credit: d’n’c CC BY SA 2.0

這邊再給大家一個數字作參考,我們目前一共跟日本買了48輛TEMU1000型和136輛TEMU2000型車輛,8輛車連成一列大概是6.5億元,兩次的車輛採購費用共約150億元。另外,一列8輛車少於一般自強號一列12輛車,加上受限於車輛總數以致班次較少,目前仍有載客容量不足、假日一票難求的困境。

回頭我們來看政府的建設緣由,鐵工局的計畫緣起中提到,建設北宜直鐵是根據兩個因素:

  1. 既有鐵路路線彎繞、部分路段坡度過大、台鐵一票難求,需新增路廊解決運能瓶頸;
  2. 預估於民國一百零五年北宜高乘載車流將達飽和,需新增路廊紓解其壅塞情形。

此緣由雖然講的不是很詳細,但對現況問題的描述是正確的。路線彎繞、坡度過大是指火車行車速度受限於道路情況無法提高,而速度較快的新車種卻沒有足夠的載客容量。未來若蘇花高通車,北宜高又沒有擴建的能力,乘載車流飽和確實是個大問題。簡單來說,政府提出的現況鐵路改善包含了兩個解決力的訴求:縮短時效和載客容量提升。

「北宜直鐵」的爭議

捲土重來的北宜直鐵,路線拍板定案的消息一傳出,首當其衝的宜蘭居民正反雙方意見皆蜂湧而至。反對的人說:「北宜直鐵花費491億、減少38分鐘,一分鐘成本就要13億元。和傾斜式列車相比,更不過減少了18分鐘,根本不符合經濟效益!」、「雪隧已經節省很多交通時間了,北宜直鐵已無必須性。」還有人說:「宜蘭不過數十萬人,根本不需要蓋一條北宜直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