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索卡如何愚弄一群人文學者,以及為何20年後這件事仍然重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96年,物理學家索卡投稿一篇論文到期刊《社會文本》,其後自揭文章是戲仿某些學院人文學者誤用、濫用科學術語。20年後,曾參與這場「索卡騙局」的人怎麼想?
口述歷史由Jennifer Ruark撰寫
譯者︰林宏軒
校訂︰STS多重奏編輯群
文章來源︰Bait and Switch: How the physicist Alan Sokal hoodwinked a group of humanists and why, 20 years later, it still matters.(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January 01, 2017)
起初,並沒有人注意到。左翼文化研究期刊《社會文本》(Social Text)在1996年4月發行「科學戰爭」(The Science Wars)專輯,其中最後一篇文章〈逾越邊界︰朝向量子重力的轉形詮釋學〉(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 Toward a Transformative Hermeneutics of Quantum Gravity)顯得特別突出,因為它的作者是整本期刊中唯一的科學家——紐約大學的物理學家艾倫・索卡(Alan Sokal)。
索卡豐富地引用女性主義知識論者、科學哲學家和批判理論家的作品——包含兩位《社會文本》編輯,一位是紐約大學美國研究學者安德魯・羅斯(Andrew Ross),另一位則是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的社會學家史丹利・阿若諾維茲(Stanley Aronowitz)。針對他們主張「科學家對科學知識不具有特權」,索卡表示贊同。他寫道︰「正如後現代理論揭示的,關於物理世界所謂的事實,僅是由社會或政治所建構,量子力學破壞了存有的概念自身,為『自由科學』和『解放數學』開闢了道路。」
幾個星期後,索卡在雜誌《通用語》(Lingua Franca)中透露,他寫的任何一個字連他自己都不相信。這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但這笑話是來自一個重要的動機︰暴露「某些學院人文學科」的含糊、荒謬的相對主義與知識的傲慢。他的埋怨也是政治的︰他擔心倘若幾個世紀以來推廣的科學理性遭到拋棄,將會腐蝕進步論者對權力說真話的能力。
世界各地的報紙對這個騙局見獵心喜,保守派更是狂喜。《華盛頓郵報》的喬治・威爾(George F. Will)幸災樂禍地說︰「解構主義者閱讀的像《社會文本》之流的東西,將永遠不再被稱為『學術期刊』。」惡作劇的成功似乎證實了他們對「終身聘任激進派」的懷疑。
雖然遭遇到尖銳的駁斥,索卡的批評也促使學者們進行一段時間的自我反思,他們舉行校園研討會,大量發表論文探討索卡引發的議題。今天,在JSTOR上搜索術語「索卡騙局」(Sokal hoax),會發現它在法律、文學研究、教育、數學和經濟學等不同領域的文章中被大量引用。索卡為他的批評創造事業第二春,寫了兩本關於這個主題的後續著作。
二十年後,這個事件仍在迴盪。喬納森・肖特(Jonathan Chait)在11月《紐約雜誌》上關於總統競選的文章中寫到,他起初把特朗普(Donald Trump)「看作發生在共和黨中,一個活生生、正在呼吸的索卡騙局」。而當學術人員必須設法解讀特朗普勝選的含意,騙局中的危機議題取得了新的急迫性。關於學者如何抵達真相、公眾如何看待學術專業,這些問題上的意見分歧,以及潛在過剩的懷疑主義,只會變得愈來愈顯著。
接下來,當年接近事件或受其影響的關係人,將呈現他們當時的想法和後見之明。他們的敘述經過編輯以利清楚呈現。
索卡︰在1994年春天,我看到保羅・葛羅斯(Paul Gross)和諾曼・列維特(Norman Levitt)的書《高級迷信︰學術左派及其關於科學的爭論》被引用。我的第一個想法是,哦,不,不要又是那些右翼誹謗言論,講述著馬克思解構主義教授如何接管大學和洗腦我們的孩子。在1990年代初,有一大堆這樣的書,像是迪奈許・德蘇莎(Dinesh D'Souza)和其他人的著作。
我的第二個想法是「學術左派及其關於科學的爭論」?我的意思是,這實在有點怪異。我是個學院左派,於是我決定閱讀這本書。我了解到原來在學院一角,有人在那裡使用解構主義文學理論或極端社會建構論的科學社會學,來評論科學的內容和科學哲學,然而這些評論往往呈現他們對科學的無知。我想做的第一件事是去圖書館,查看保羅・葛羅斯和諾曼・列維特書中所批評的這些作品,看看他們對這些作品的評論是否公平。在我看來,對大約80%的著作而言,他們的批評是對的。
艾蜜莉・馬丁(Emily Martin,紐約大學人類學教授)︰人們一直告訴我,「噢!你知道那本書有提到你嗎?他們在書中攻擊你。」這些攻擊寫作的語氣是非常不屑一顧和不尊重的,對科學研究(science studies)充滿中傷。但科學研究是一個剛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發展的新領域,很多令人難以置信的有趣成果正在進行。
索卡︰我想,我可以寫一篇文章來補充保羅・葛羅斯和諾曼・列維特的批評,雖然它可能會石沉大海。所以我有一個想法,寫一篇文章,既是一個戲仿(parody),也是一個明顯沒有對照組的實驗︰我會投稿文章到一個流行的期刊,看看是否會被接受。寫作一篇戲仿的作品可能需要兩三個月。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