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不是別讓小孩輸在起跑點,而是做父母的不該輸在起跑點

不是別讓小孩輸在起跑點,而是做父母的不該輸在起跑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是的,這世界的確是不公平的,但是,在「親子教育」與「放任不理」兩者間,在「歸咎命運」與「解決問題」兩者間,在「自己放棄」與「再努力看看」兩者間,你都還有選擇的機會。

許多小朋友的思維比較侷限,又因為受到「父母要求課業成就」的影響,而只知道要當個好學生、拿好成績。

但如果你是屬於一般學生,那在學校的時候你總會發現,班上前三名的同學功課就是一直很好,而自己怎麼唸書都擠不進前五名。你再偷偷觀察這些前三名的小朋友,小學時他們總是比其他人快瞭解老師說的東西,甚至寫字的速度也比較快。

到了國中時,每次在老師還沒上到的數學章節,他們就已經能超前進度去解題,而等老師上到這部分的時候,他們也還是會平靜地再聽一次,彷彿一切都順理成章、不急不徐。

高中時依舊如此,甚至考卷裡許多課本沒教到的東西,他們也都能寫出正確答案,因此每次模擬考有什麼特殊的課外題,我們其他人都只能感嘆:「這課本裡完全沒講到啊!」

等到大學時,他們就去了最好的學府,而跟其他的同學分道揚鑣了。

噢,好厲害。

功課不好的同學們此刻站在原地閉上眼睛回想,發現,自己就算再回到求學時期的任一階段,也沒有辦法可以變成那樣的好學生。學不起來、也判斷不出到底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而無數父母也總是疑惑著:「到底為什麼會有這些數學這麼好、又英文這麼好、又這麼聽得懂老師教的東西、又會解上課沒教的考題、又同時還能在菜市場幫忙家裡工作、又很懂得進退禮儀、又不會誤入歧途的小朋友呢?他們父母是怎麼教的呢?」

這些激進的父母把手邊所有能參考的伎倆都用上,然後想著:「已經把自己小孩遷戶籍到最好的學區了、已經送小孩換過一家又一家的補習班了、已經在逢年過節親友面前炫耀自己小孩的成績了、自己也已經每天回到家就一直看電視而不去打擾小孩唸書了,為什麼小孩功課還是不好呢?」

「打開電視又發現,人家馬雲也是打電腦起家的啊、戴勝益也是白手起家的啊,為什麼自己小孩同樣在家裡打電腦卻無法變成一號人物呢?甚至連戴勝益的小孩都開了旅館啊,唉,自己的小孩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啊?」

「每次看同事的照片,他們的小孩大學畢業後就在歐洲各國遊歷好幾年,既能練習語文又能增廣見聞,甚至常常還帶精緻的禮物回來給大家,為什麼人家的小孩就這麼懂事,而我們自己的小孩只會在家裡打電腦呢?」

「現在看看同事的小孩也快三十歲了吧,結婚的結婚、買房的買房,他們的小孩都好懂事噢,都會選要買在『台北市內』、離父母家不遠的地方居住,還會常常回老家一起吃家族聚餐,而且他們小孩家裡都弄得很漂亮,廚房又大又寬敞,動不動就在家裡做點心、烤牛排請朋友去吃,唉,我們自己的小孩為什麼又只會關在房間裡呢?」

是啊,為什麼呢?

「到底他們是怎麼辦到的呢?甚至為什麼這麼多人,可以從小就一直去美國、去歐洲玩呢?」

而等到出社會後,「為什麼他們又能月入兩萬元卻能每年出國好幾次、每天聚餐、買新衣服和新的相機跟手機呢?甚至還能買70坪、有超大更衣室的新成屋,到底是怎麼辦到的呢?」

怎麼辦?咬著牙跟進嗎?不能讓小孩輸在起跑點啊!


許多人從沒搞清楚兩件事:

1. 不是別讓小孩輸在起跑點,而是做父母的不該輸在起跑點

的確,是有無數小朋友天生就比較會唸書、比較懂事、比較早熟、比較早會做生意、比較懂得待人接物,但是「若父母自己不親自教育小孩」,那就只能純靠運氣讓小孩長大。

也許很多優秀小孩的父母教育程度不夠、收入不富、談吐不優,但他們一定有一些「良善優秀的地方」可以感染到自己小孩,也許是負責、也許是道德、也許是做事方式或價值觀。但絕對不可能一對父母成天講幼稚的對話、與電視機為伍、彼此是怨偶、人際關係一塌糊塗、不受人尊敬、與社會脫節,然後還能養出一個「人人稱讚的青年才俊」。

多數教育失敗的父母也並不是因為自己不會賺錢或者不會考試,而純粹只是「自己給小孩好的影響太少了」,面對這個不可理喻又充滿壓力的世界,想要小孩光看一本書、拿一句座右銘或一張畢業證書就能悠遊其中太不切實際。

2. 這世界是不公平的沒錯,但做父母的沒必要先低頭

如果看著其他人過得很開心,然後罵小孩為什麼做不到,再歸咎於「那些都是別人的命好啦!我們永遠也辦不到啦!」這樣對小孩或人生一點幫助也沒有。既然沒有幫助,又為什麼要去罵小孩?而如果你不是負債幾千萬或常年重病在床,那你有什麼好考慮要放棄人生的?

看著自己小孩功課不好,感嘆這都是命啦,
看著自己家庭氣氛不好,感嘆這都是命啦,
看著自己人生一切不好,感嘆這都是命啦,
看著社會上越來越多自己不懂的瞬息萬變,唉,還是繼續看網路連續劇吧。

知名補教師呂捷更大聲疾呼:「為什麼父母要了解小孩!你有了解他們嗎?他們從小把你養大,買房子給你住,煮飯給你吃,買衣服給你穿,還供錢讓你去補習讀書,你心中有感恩、感激、感謝嗎?」(注釋1)

言下之意是「父母去了解小孩」跟「家庭幸福無關」?
而是有房子、有補習、有食衣才是人生的核心?

所以當小孩收到了這些東西,就應該要能推演出整套「父母的心路歷程、婚姻問題、職場甘苦、人際互動」,並且延伸出「如何讓自己功成名就、幸福和樂的人生方向」,是這樣嗎?

你覺得這可能嗎?

就像要是有男生跟女友說:「我已經為了妳四處炫富、招搖過街,為什麼妳還是不懂我!為什麼還是要跟我疏遠?要離開我?」這種情況一樣。

父母本身沒有辦法判斷「到底這樣做對小孩是不是好的」,而去做了一大堆的「舉動」,然後希望小孩因此而「徹徹底底」了解父母的苦心,問題在於,很多東西當一個人不講,另一個人又怎麼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