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要小學生服藥來提升專注力,無異於虐待兒童

要小學生服藥來提升專注力,無異於虐待兒童
Image Credit: Tetiana Pavlova /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日有傳名校不少學生均有服用治療ADHD的藥物,希望能借此提升學習表現,甚至有家長、老師和學校社工向醫生施壓處方,這或會對兒童造成莫大傷害。

日前身兼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委員的精神科醫生許龍杰在Facebook上表示,有不少名校生的家長為令孩子專注學習,會看私家醫生來取得治療ADHD(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又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藥物。

許醫生又提到,有些學校要求有特殊學習需要(SEN)而成績追不上的學生去看醫生,甚至有老師、學校社工會去信、上門要求醫生向學生處方藥物。

後來許醫生接受《香港01》查詢時,表示要保護病人私隱而未再透露個案詳情,又提到他指名校生服ADHD藥物比例較高源自家長分享,未有客觀數據。

透過服用ADHD藥物來提升學習表現的做法,早已在外國引起關注。2009年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報道,越來越多大學生嘗試透過服用Adderall及Ritalin等治療ADHD的藥物來提升學習表現。有些學生會訛稱自己有ADHD來取得藥物,或向其他有額外藥物的學生購買。

然而,美國神經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AN)在2013年表明,醫生向沒有ADHD的兒童處方有關藥物並不恰當。AAN強調,醫生有義務保護兒童、阻止他們受到強迫或不當的壓力、抗拒過度醫療化以及醫療虐待。文章提到,醫生必須注意尋求誇大或假裝症狀、務求獲診斷ADHD以取得藥物的青少年及家長。

AAN並非反對患有ADHD的兒童服用藥物,而是反對要求沒有ADHD的兒童服用藥物。使用任何藥物均需要平衡藥效和副作用,如果沒有ADHD的兒童服用藥物,除了帶來不必要的副作用如失眠、血壓增加、心律不正常等之外,更可能影響腦部發育,甚至有個別藥物會帶來成癮風險。

家長、老師和社工都不應胡亂猜測「治療ADHD的藥物可以增加兒童專注力」,然後要求學生服藥來變得更專注、提升學習表現。一來大腦的運作沒有這麼簡單,二來目前未有足夠證據顯示沒患上ADHD的兒童服用有關藥物可以提升學習表現。

在此情況下要求兒童服藥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或會對未有足夠自主能力的兒童帶來莫大傷害,屬於「危害或損害其身/心健康發展的行為」,按定義乃虐待兒童。

醫生宜參考上述美國神經學學會的立場保護兒童,教育局則應該調查有關指控,以免錯誤訊息流傳,並向家長及校方發出明確指引,勿讓幫助病患的藥物被用作傷害兒童。

相關文章︰

資料來源︰

核稿編輯:周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