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言語到失語的愛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幾部電影劇集裡面,戀人/曾經的戀人/戀人未滿的那些斷斷續續的交談很值得細味,他們都分別很努力在維繫關係上咬文嚼字,以辭令代替手指去捉摸對方,然而我們極力用語言掩蓋的東西卻由身體流露了出來。
文︰林嘉曦
適逢農曆年假,正是重溫一些舊電影的好時機。《Lost In Translation》一晃眼已是2003年的電影,中文譯名是《迷失東京》,另一個是《愛情不用翻譯》,兩個其實都不太得我歡心,因為都「食」不到迷失/迷惑的雙關語。
說起雙關語,最近松隆子主演的話題日劇《カルテット》(四重奏)第二話中,彆扭又愛講理的中提琴手家森,向其餘三位成員介紹該如何解讀愛情中的「弦外之音」。類似於人們常言道的口不對心,日語的修辭中,情緒表達有著複雜的等級分層,像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符號帝國》一書中對日本包裝文化的分析一樣,意義在重重疊疊的句式和外盒內袋得以彰顯,而符號中心為空。家森的愛情理論,如同把對方小心翼翼包裝的禮物再小心翼翼拆開,去解讀那些隱微的情感。
我覺得,重點在於decoding這個行為,要避免意義在轉換過程中丢失太難,凡是會牽扯到感情的,也就無法只用一套權威去解讀。在《La La Land》和《Lost In Translation》裡面,男女主角們都不過是尋找一個與自己對世界有著同一樣decoding system的人:Mia和Sebastian在衣香鬢影中擇善固執;Charlotte和Bob作為異鄉異客的茫然若失——在當下一刻,剛好詮譯出同個世界同模樣,謹此而已。
人的長大使語言隨之變得越發洗煉,書寫語言更是如此,諸如和陌生人、長輩的信息,用字遣詞都需匠心雕琢,成長的體現大概就是話語的不自由,也不再有人欣賞和原諒你的隨心所欲。所以電影總是以能夠不言而喻的表情和動作結尾,似乎還能保有left something unsaid的浪漫和美好。Bob和Charlotte的一個擁抱,Sebastian和Mia的相視而笑,足夠令人浮想聯翩。假如我們都選擇相信,電影人物都活在一個畫布上的平行時空,那他們的故事肯定不會是一行「The end」而是「To be continued 」,因為我們總是在期待著什麼,一個突如其來的大反轉,一個童話故事式的王子公主大結局,或者,可能。
最令我耿耿於懷的,除了結局,還有好些wide shot,兩部電影中分別都有不少遠景,彷彿具像地呈現著「大環境與小人物」的故事,而屏幕外的我們一如畫面上那一小點,雖然微不足道,卻又固執地在川流不息的時代中孤獨掙扎。對於電影中的稍為「不圓滿」的結局,人們可能會用「缺陷美」作解釋來安慰自己,但在這兩部電影裡面,男女主角的失之交臂是可預視的,甚至可以說那些錯過,在尋找理想生活的旅程中是必要的。
這裡回到《カルテット》中,遲鈍的第二小提琴手別府面對異性好友九條突如其來的結婚宣告,似乎終於意識到對方一直陪伴自己的重要。那誰故意錯過末班電車,天空黑了又亮,二人走到陽台把熱騰騰的拉麵分著吃,九條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結婚就是在自己無了期追逐著別府身影的抽離方式。假如九條不結婚,別府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發現自己的情感,這樣想,錯過反而是逼使人直面自我的一件好事。
最後不得不提那些送別的歌曲,Sebastian在Mia命名的酒吧送給Mia一首〈City of Stars〉;別府在九條的婚禮上演奏了彼此在卡拉OK房唱過無數個晚上的〈White Love〉,音樂成為了只有當事人明白的肆無忌憚,經歷付託在旋律身上餘韻繞樑。在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中,引述了古希臘女詩人莎弗的作品-「因為只要一看見你,我就說不出一句話來:我的舌頭全碎了。」人們一直等待一個令自己啞然失語的理由,無法遊離於一切關係之外,而羅蘭·巴特對是否在戀愛的定義比許多現今的所謂愛情專家來得簡單:「我在戀愛著?-是的,因為我在等待著。」
這幾部電影劇集裡面,戀人/曾經的戀人/戀人未滿的那些斷斷續續的交談很值得細味,他們都分別很努力在維繫關係上咬文嚼字,以辭令代替手指去捉摸對方,然而我們極力用語言掩蓋的東西卻由身體流露了出來,羅蘭·巴特說有時欲言又止更能體現語言的力量。人們控制和挑選想要呈現的符號跡象,在一段段關係之中持續不斷地角力,並且等待一個能夠成功解讀的人,大概就是這幾部作品小小的共通點吧,不知道你和我的解讀又是否相同呢?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此。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周雪君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