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喝聊聊】張婉雯:所謂動物權益,並不是你喜不喜歡貓豿的問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喝喝聊聊】系列:作者不定期跟嘉賓邊喝邊聊,談論人生百態、天下大事。
(前篇:〈【喝喝聊聊】張婉雯:如果被迫選擇,你要做「鬥雞」還是「工廠肉食雞」?〉)
「愛護」動物不是很美好嗎?這也有問題嗎?
王:你剛才說起網上的「泥漿摔角」,我便留意到不少動物權益者,偏向以情感說服人們要愛護動物,有些時候令人感覺借用宗教「大愛」的精神來論述。結果愈討論下去,又有些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同樣訴諸主觀感情加以反駁,譬如這些人會說「你」很喜歡某隻 / 某種動物,「我」未必喜歡啊(甚至討厭),人人的喜惡不同,憑甚麼要我必須同意你?於是我看到雙方沒完沒了地爭吵,你怎麼看?
YM:請容許我慢慢說明這問題。人們如何看待動物確有主觀差異,正如我知道有些人很鍾愛狗,是因為他曾在險境之中被狗救過等個人經歷,自此深愛狗這種動物;又有些人被狗咬過,自此恐懼或憎恨所有狗。
的確,單憑這類個人感受不是說服其他人關注動物權益的理由,但既然我們說動物「權益」,便不是個人喜惡的問題,還涉及是非對錯的道德倫理問題,也是公共政策的問題,絕非個人喜惡的普通辯論。舉例來說,我不認為政府實施政策重點在於主觀價值,你無法理解一個政府硬性規定我們必須「孝順父母」,否則要罰款或入獄;又例如,不少先進國家不允許種族歧視,可是,假如美國現在說要立例「不准不喜歡黑人」,就是說你若喜歡白人,必須平等一致地喜歡黑人,這便很成問題了。我認為一旦涉及政策討論,真正重點在於如何「避免傷害」,即我們如何看待避免傷害動物,這同時涉及法律規範和價值問題。
王:看來我們說到重點,依你這樣說就麻煩了,我留意到「愛」和「動物」之間的聯繫,反而經常是動物權益者或團體向大眾傳播的重點。一些動物權益者,認為英國在2006年藉動物福利法(Animal Welfare Act 2006)取代舊有的動物保護法(Protection of Animals Act 1911)是極大的進步,非常值得鼓舞,部分人指出其中重要原因,是之前的條例過於消極被動,現在主動給予動物福利、權益、愛護等價值就好得多了。明顯,「愛護動物」四字更得他們歡心,並且常常流露眾生平等和大愛關懷的情操,那麼,這跟你說「避免傷害」的重點看來愈走愈遠,你認為這種宗教情操般的「愛」,會否有過火之嫌?
YM:或許這樣說,我並不太建議用「愛護動物」這類字眼,思考的方向確實有所不同,談論法例與權益無法要求別人如何去愛,愛到甚麼程度,還是循避免傷害和虐待的方向明確得多。不過,換個角度,我對不少民間動物團體或多或少強調「『愛』護動物」,依然較為體諒。
香港作為如此人口密集的先進城市,發展急速,社區變化頻仍,普遍香港人相對於這個政府,也大感無力影響公共政策,而我們無可避免跟一些動物共同在社區生活,站在動物的角度,牠們更陷於被動,任由人或政府主宰牠們的生活環境,而香港政府對動物政策沒有完備的思考、完整的配套,一旦為了經濟和商業發展,不論大自然與動物,似乎任何犧牲都「沒有所謂」,令人有感大自然與動物彷彿是城市化的阻礙,甚至消滅牠們也可以。
於是,在這前提之下,在充滿壓力的香港社會,壓迫愈大、反彈愈大,民間動物權益者目睹人對動物如此壓迫與傷害,便不自覺用了另一種極端方式回應,形成情緒反彈。於是,一邊造成打壓,另一邊鼓吹更高更大的情感信念,意圖感召更多人進行抵抗。可是,在爭取更多人關注動物權益的時候,無論那一方也做不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相忘於江湖」的態度,最終變成意氣之爭。
Hal Herzog:聯邦調查局(FBI)官方發言人曾表示,極端的動物權益行動主義者,已經成為美國⋯⋯⋯
有個相似的事例,有助說明極端態度帶來的問題,我曾在社交網絡的素食群組裡,看到有些新加入的成員,原本很快樂地分享嘗試素食的感受,怎料,惹來一些「素食老手」批評他們,大概從配料的成分、煮法等各方面,指出做法不夠嚴格、不夠純粹,太多不妥當之處,結果罵戰連連,令初嘗素食的新成員反感和失望,寧願回到以前的生活方式,不再嘗試素食了。
其實人們看待動物和素食的問題也很類似,我們應該樂見愈來愈多人重視動物權益或素食,每人盡量參與,當中可以有很多不同方式和程度,假設自己做得很好,並非偽善,也不應該把價值觀和做法抬上極高標準,別人符合不到那個程度就指斥是錯誤、就是在做壞事,於是猛烈抨擊,這樣只會對改善問題毫無幫助。回到我之前說過的,最遺憾看來是溝通方式出問題,根本大家原初用意是好的,只是過程中無法互相了解和體諒對方。人們不顧動物權益我們固然不樂見,不過,又正如你所指,若在討論過程中,把重視動物權益視為宗教正邪對碰,勢不兩立,這也大有問題。
YM的說話,也令我想起哈爾書中,述及美國部分捍衛動物權益者變得非常極端:
「我們對待其他物種的態度正經歷轉變期,不管是醫療實驗動物或人類僅因口腹之慾而殺生等議題,都引起日趨極端的爭辯;究竟動物是否該擁有與人類同等的道德地位,爭議愈演愈烈,以至於聯邦調查局(FBI)官方發言人曾表示,極端的動物權益行動主義者,已經成為美國本土最危險的恐怖分子。」(已勘誤原文)
當然,香港的情況跟美國有不少差異,人們主要在網上爭論動物議題,一般糾纏在「相信」哪種價值觀絕對正確,很少回歸兩個實實在在的基礎:1)認識和比較各種動物,再嘗試作出價值思辨;2)分析動物政策的實際影響。這裡先談後者。
不建議使用「零繁殖」等字眼,要反對的應是「商業繁殖」
回到香港有關動物的具體政策,去年立法會會期通過監管住家繁殖條例,今年3月正式實施,當我問及YM如何看「零繁殖」的社會爭議,她也對這些字眼抱持一貫敏銳。她說「零繁殖」只會有利一些人玩弄字詞,似乎說有些動物團體希望動物絕種一樣,在地球上消失;其實,更合理的說法應是「反對商業繁殖」。如果我舉繁殖一定數量的熊貓作為事例或許容易明白,只是一提熊貓,有機會因為中港政治爭議轉移了視線,當中的意思是,我們大概不會反對以「保育」為理由,容許繁殖一定數量的瀕臨絕種動物,是以若說「零繁殖」恐懼會變成文字遊戲般的爭論。然而,商業繁殖便不是同一回事了,一旦涉及牟利,根本難以確保動物權益,以前已有太多事例告訴我們,住家繁殖長期令動物生活在狹窄且污糟的環境之下。這時候我嘗試質疑YM,希望能更貼近問題的本質,所以追問:「假設」能做到完善的領牌和監管制度,又如何?她表示依然不能接受,因為販賣動物相當於視這些生命為商品,正如也不能接受把人體器官作為商品一樣交易買賣,生命跟死物始終不同。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