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年後轉職經驗談(一):學習攀岩「三點不動一點動」的職涯策略

年後轉職經驗談(一):學習攀岩「三點不動一點動」的職涯策略
James Ho @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進入的企業體是穩定成長,有升遷空間,也是自己有熱情的領域,那麼或許就可以暫且如此,但若不是那麼順利,維持著「三點不動一點動」的策略就是有必要的。

許多人都希望人在年後轉職,然而景氣不好時,人們對於要轉換跑道,往往會更加擔憂,而怯步不前,雖然自己不敢說是成功人士,但我的經歷,稱為轉職達人,應該算是當之無愧,所以想用自身經歷跟大家分享一些經驗談,關於轉職技巧的文章,由於內容較多,會分幾篇文章書寫,此為系列文章的第一篇。

火柴人的社會心旅程2

我今年36歲,這是我的簡歷,30歲前,含兼職和接案曾經做超過20份工作,直到現在,仍持續的在多種身分中轉換。比如說這一年,我一周有兩天會在法鼓文理學院唸生命教育學程,其餘三天在策略顧問公司擔任營運總監,假日舉辦一些工作坊,中間還穿插擔任非營利組織的顧問,以及也有在靜宜大學開微學分的課程,還有偶爾會找空檔,在關鍵評論網發表文章。

這樣的多重身分和生活,在一般人眼裡都是相當不可思議的,因為不靠偷拐搶騙,到底要如何積累起自己的能力,並且在各種不同性質和產業中快速的轉換著,不但沒被視為沒有定性的草莓族,還能培養一技之長,確實是需要用心經營才能做到。

之所以會有如此豐富的經歷,並不是意外,而是有意識地選擇。

透過三點不動一點動的技巧,找到轉換的穩定支點

在剛畢業後,我參加了一個社會企業工作坊,結束後,便辭掉工作,決定未來要往社會企業發展,那是2006年的事情了,在當時社會企業還是非常新的觀念,我認為如果要成立一間社會企業,應該要了解非營利組織的運作,也要了解企業發展,同時對於社會現狀也必須相當清楚。除此,我應該也要具備掌握商業模式和經營一間企業的核心能力,所以就開始思考,要如何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累積自己的能力和資源,並拓展自己的視野。

我發展出職涯策略有點像是攀岩的技巧:「三點不動一點動」,當找到穩定的支點時,就要空出手腳來,讓自己有餘裕往上爬,除此,支點維持著兩個以上,來保持自己的彈性和學習空間。

這樣的策略,絕非是不斷的跳槽或騎驢找馬,否則也不需要特別寫一篇文章。相反的是強調,每次的移動要先找到穩定的支點,並且看到下一個目標時,不是立刻地移動,而是先空出一隻手,然後調整自己的重心,往下一個階段前進。所以從畢業到現在十二年間,我是依循著設定的目標,主動的發展自己的職涯路徑,且到目前為止,大致上都達到預期的目標。

規劃自己的職涯路徑

剛出社會的前幾年,我很清楚,新鮮人的薪水到哪都不會太高,且也不太可能被賦予太重要的角色,所以花越多時間在基層工作,其實能成長的幅度是相當有限的。因此不同於其他人一心想找正職工作,我是會盡可能地爭取專案配合或兼職性質的工作,當時,經濟當然是相當拮据的,但是,我很清楚的知道,我工作的目的是為了要學習和成長,所以在乎的是能否學到東西,薪資只要能餬口即可。

如果工作無法提升能力和積累經驗,未來就無法爭取更高的薪資,且年紀越長,要轉職就更為困難。而累積經驗,並不見得是全部在自己的職位上,下班後做的事,以及其他工作的參與,也都同樣的有幫助。

像當時我擔任過綠黨的企劃主任,還有協助一些非營利團體,這類工作,有些甚至是不支薪還要自掏腰包做事的,我還是會去做,因為在這樣的團體,反而會有比較多的表現機會,還有拓展人脈和視野。

由於在28歲之前,心力幾乎都放在增進自己的能力,且由於待過許多不同的組織,並且做過不同的工作,所以很快地就能了解組織運作的各種狀況,以及各個職位需要的職能等等,這便成了我下一階段的籌碼和資源。

不同的階段,要有不同的職涯策略

而28歲後,由於累績的經驗和人脈都比年輕時更多了,我開始嘗試著接案,這讓我在職業的選擇性和彈性又更多了一些,能夠接觸的組織類型更多,收入也更多元。

然而,接了一年多的案子,我知道如果繼續停留在目前的狀態下,我的層次難以提升,無法接到更大公司的案子外,也只能作執行面的工作,所以決定要轉往企業發展,而且是要盡可能的爭取中高階的主管職。

由於過去幾年的努力,累積了一些作品,還有口碑,所以也順利的進入理想的企業中。很多人在職涯的規劃,往往就是到了這個階段,就在一間企業安定下來了,這雖然能夠換得表面上的穩定,但是,事實上,卻也有些相對應的風險,比如說個人的職涯發展,往往是取決於上層的決定,以及企業的成長,如果進入的企業體是穩定成長,有升遷空間,也是自己有熱情的領域,那麼或許就可以暫且如此,但若不是那麼順利,維持著移動的彈性就是有必要的。

捨得與專注是持續前進的重要技巧

舉例來說,我曾經在一間公司,主管要升我的職位,讓我擔任更高階的主管,但當時,因為看到了這間企業長遠發展是會有問題的,即使憑個人再大的努力,也無法有太大的改善,所以就婉拒了升遷的機會,於此同時,我不是尋求跳槽,因為我知道,在自己能力沒有更好之前跳槽,並不容易爭取到想要職位,反而也是白費時間,所以我轉而用下班的時間進修,為下一個階段做準備,就如同我現在即使忙碌還是去唸生命教育所一般。

這兩年,我慢慢地轉型為,盡可能地爭取專案性質或顧問職的合作,若非必要,不進入公司體系內擔任正職,讓我有更充分的彈性和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要維持著這樣彈性的型態,必須掌握兩個技巧:「捨得」以及「專注」。

「捨得」指的是,不被薪水和職位所誘惑,清楚的判斷在當下這個階段,需要保留多少時間給自己,做其他的事情。每次的放下都是為了空出手來往上爬,雖然聽起來簡單,但有時卻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