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感「抬轎的人連轎子都沒準備」,潘基文宣布退選南韓總統

深感「抬轎的人連轎子都沒準備」,潘基文宣布退選南韓總統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潘基文表示:「如果想獲得選票,我聽到了很多要我明確表示站在保守一方的意見。換言之,像是要當保守派的易耗品一樣。」

(中央社)

南韓出身、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2月1日宣布,他將放棄初衷,不再謀求主導政治變革及實現國家團結,不競選下屆南韓總統。這位執政陣營呼聲較高的總統人選決定不參選,讓南韓總統大選局勢再添漣漪。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報導,潘基文表示,自己在卸任回國後短短三週裡,表達結束紛爭分裂、凝聚社會共識的願望,但這些抱負在人格謀殺般的詆毀陷害和虛假新聞煽動下褪色,令自己、家人及其服務10年的聯合國名譽大損。

潘基文說,某些勢力故態復萌、狹隘自私的表現,令他大失所望,與他們同行沒有意義。並誠懇盼望這一決定能夠得到國民寬宏諒解,並向其熱烈支持者、溫情建言者、隨其共事者致歉。

潘基文承諾,「但我不會放棄自己想要實現的夢想和目標,我會以我過去10年間作為聯合國秘書長的經驗和國際資產為基礎,想方設法拯危濟困,開創韓國美好未來,為了大韓民國光明的未來,無論用怎樣的辦法,我都會鞠躬盡瘁。」

南韓在野黨正義黨黨魁沈相奵在推特上表示,「在與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會談中,我對他說『以我短淺的政治經驗而言,您絕對不能相信為您抬花轎的人,說句很不客氣的話,根本就沒有為您準備花轎』」。她說,「潘前秘書長聽完後,以極其低微的聲音表示『最近我頗有此感』。」

對於潘基文的退選,南韓在野黨民主黨首席發言人尹官石表示,對此感到十分意外,但尊重潘基文的決定。尹官石還強調,政權交替與建立全新的大韓民國是民心所向。

國民之黨也對此事發表意見稱,雖然對(潘基文)個人有憐憫之情,但出於國家大局考慮,這可以說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指出,有利南韓最大在野黨民主黨前黨魁文在寅等在野陣營潛在候選人的現象,在短期內將持續下去。除了文在寅之外,京畿道城南市市長李在明、國民之黨前黨魁安哲秀等在野潛在候選人,也將積極利用潘基文中途退選,在大選競爭中謀求轉機,獲取更多勝算。

與此相反,潘基文今天的舉措,給執政陣營造成巨大衝擊。最近支持率大幅上升的代理總統黃教安有望代替潘基文,成為新的候選人。新世界黨在潘基文中途放棄之前,已開始向黃教安提議參選。

報導指出,大選局勢儘管有利在野勢力,但「一枝獨秀」的文在寅反而會成為「出頭鳥」,面臨來自朝野競爭對手等各方的攻擊。若出現這種情況,大選局勢今後的走向將更難預測。

潘基文宣布將不參加下屆南韓總統選舉,給執政陣營帶來不少衝擊。因為除了他之外,執政陣營沒有一名支持率達兩位數的潛在候選人。

有輿論預測,潘基文的支持層可能轉移至黃教安。執政黨新世界黨內甚至還有人指出,黃教安基本上是執政陣營唯一一名總統選舉候選人。

在今日所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南韓多數民眾覺得潘基文作出了明智抉擇。南韓「亞洲經濟」今天報導,Realmeter以南韓全國1000名成年人為對象進行的一項調查,獲得了前述結果。就潘基文不參加下屆總統選舉,76.7%的受訪者認為是「正確的決定」,16.5%視為「錯誤的選擇」,另有6.8%表示「不清楚」。

韓民族日報報導,南韓政治圈的冰冷態度也是潘基文中途下馬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其宣佈不參加大選後,在與參謀會面時吐露了自己的不滿,「如果想獲得選票,我聽到了很多要我明確表示站在保守一方的意見。換言之,像是要當保守派的易耗品一樣。」

韓國中央日報報導,政治圈中有觀點認為,「潘基文夫人柳淳澤女士反對潘基文參選的意見,因這段時間潘基文較高的支持率而被說服,但隨著支持率的下降以及對家人攻擊力度的增強,潘基文最終還是不得不放棄競選」。潘基文在近期曾表示,「我很擔心我周邊的人會受到傷害。」

此外也有觀點認為資金問題也是一大負擔。國會前的大樓辦公室一般需要簽訂一年期的合同,如果運行大規模陣營,加上月租和保證金,總共需要1億韓元左右的資金。潘基文在上月16日向記者透露了政治資金的負擔,「之前一直作為工薪階層(外交官)工作,而現在兩台汽車、兩名司機、秘書和辦公室都由我單獨雇傭和親自付錢,在資金上很吃緊。」

蘋果報導,潘基文赴任聯合國前,從未加入任何政黨,智庫世宗研究所前主席朴基德指潘「未能建立具有遠景和政治議程的領袖形象」,身為職業外交官,他難以負荷南韓艱難與顛簸的政治生活。

潘基文近期走訪基層之舉都被批作秀,暴露無法貼近民眾的實情,有網友特地整理七大蠢事,包括到安養院餵長者吃飯,餵到臉上,還被質疑長者是躺著被餵,將致長者噎住。

另外還有不會買地鐵票,同時硬塞兩張紙鈔;穿防護衣噴灑禽流感消毒液,身邊記者卻穿著如常;到超商只買法國高級礦泉水;參拜時留言要看小抄;不懂祭祀傳統、喝下給亡父的酒;探視世越號罹難者家屬,家屬被政治消費要求牽手同行,種種行徑令人啼笑皆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