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哈囉哈囉馬尼拉》:這是座歷史記憶繚繞的城市,各種元素混在一起如halo-halo

評《哈囉哈囉馬尼拉》:這是座歷史記憶繚繞的城市,各種元素混在一起如halo-halo
Photo Credit:Stefan Munde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哈囉哈囉」在漢語是要我們向馬尼拉打聲招呼的意思;halo-halo在菲律賓語卻是種將很多材料攪拌在一起、類似剉冰的甜品。馬尼拉到底是座什麼樣的城市,讓人得以如此不明究理地迷戀著?

文:賴奕諭

「馬尼拉像是個黑洞,有著危險的吸引力,」曾經有一位朋友向《哈囉哈囉馬尼拉》這本漫畫的作者Jimmeh這麼分享他的感受。「在那裡時,我恨它恨得要命,又髒又亂又沒條理;但離開後,我又不時想念它,甚至想搬回去。」

馬尼拉到底是座什麼樣的城市,讓人得以如此不明究理地迷戀著?

從客觀的條件看來,西班牙人於16世紀後半攻克了原先當地的伊斯蘭教小漁村,開始築城,使其成為歷史悠久的城市;現在它則是人口超過兩千萬的菲律賓首都,包含17座城市與一直轄市,儼然是個人群與資訊混雜、流動更趨頻繁的全球城市。而作者Jimmeh則由自身經驗為切入點,使大家得以藉由他的畫筆窺見其所認識的、異文化脈絡下的馬尼拉。

我們從書名便能夠看得出他的巧思:「哈囉哈囉」在漢語是要我們向馬尼拉打聲招呼的意思;halo-halo在菲律賓語卻是種將很多材料攪拌在一起、類似剉冰的甜品。做為一個菲律賓的台灣夫婿,和曾經在馬尼拉任教的語言學教授,halo-halo這個各種元素混雜在一塊的城市形象正是Jimmeh為該座城市所下的註腳。

「若以貧與富來理解並詮釋在馬尼拉所見到的景況,那麼終究是簡化了問題。」Jimmeh在書中不時這麼的提醒著我們。

《哈囉哈囉馬尼拉》顯然並非要成為一個完備的馬尼拉旅遊指南,也不會是什麼正經八百的學術研究作品,它所揭示的是Jimmeh這些年來閱讀馬尼拉的幾種不同方法。於是我們透過他親友的口述間接認識到馬尼拉的過往;經由他在街角社會與街友的互動經驗細緻地理解馬尼拉無聲的底層;藉由其紛雜多元的語言現象窺伺人們內心所想的那些。

然而,馬尼拉著實是個巨大且具有不可穿透性的城市,就連身處於這座城市的人們也都只能夠抓住部分的真實而已。正是因為這樣,我們重新將關懷拉回到人的自身,正視那些流連著或是居住於馬尼拉的人們是如何看待這座難以歸類定位的城市。

15090916841_e3b31e2db2_k
Photo Credit:Yacine Petitprez CC BY SA 2.0

歷史記憶繚繞著的城市:馬尼拉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不過講到菲律賓,應該不少人的印象會是它曾經比台灣的經濟更為繁榮,卻在經歷馬可仕政權1972年到1986年的戒嚴之後變成今日的樣貌。這樣的說法在菲律賓國內目前仍有爭議,但毫無疑問的是,戒嚴的歷史記憶確實影響了這個社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Jimmeh在書中提到他岳父母1972年在戒嚴令實施前夕碰上的小插曲,那其實並不是個已經消逝於歷史的過往。不少我熟識的左派運動者聲稱,即便是今日的菲律賓仍然和戒嚴那段時期所遭遇的處境相去不遠,人們只要持著與政府不同的立場,很有可能便被當作是地下化的共產黨叛軍成員而遭受迫害。我也曾認識一個菲律賓朋友,他雖然從未經歷過戒嚴,其生命歷程卻為戒嚴的遺緒所左右。當初他選擇不念菲律賓大學而改申請另一間私立學校,就是因為父母對於戒嚴時期菲大異議份子遭大力打壓的記憶猶存。

還有其他人歌頌戒嚴時期的美好。他們看不慣現世的混亂,認為在1986年人民力量革命將馬可仕趕下台以後,孱弱的歷任總統並未能帶領人民走出一條新的康莊大道。菲國現任總統杜特蒂的崛起或許正是這股聲音最具說服力的佐證。人們渴望強人政治帶來改變的契機,而總統杜特蒂更視馬可仕這位前總統為民族英雄,除盡力在政壇上提拔他的兒子之外,也開始一一恢復過去馬可仕執政期間推動的各項政策。戒嚴的歷史記憶像幽魂似的緊緊纏繞著菲律賓不放,作為首善之都的馬尼拉更是如此。

一個人也不該孤單:菲式風格的城市生活

歷史形構城市的過程之外,人們又是如何在馬尼拉生活的呢?Jimmeh在書裡介紹了一個我很喜歡的菲律賓語詞彙Malungkot。它的字義是「單獨」,自己一個人便可以用Malungkot來指涉。而這個詞同時有「傷心」、「難過」的意思,就語言所帶出來的意義來說,這樣的社會是不鼓勵人們離群索居的。Jimmeh也告訴我們,這個概念其實和漢語文化裡抹除個體的「合群」觀念不同,菲文化只是鼓勵身處熱鬧人群中,但其實不要求人人一致。

這個詞彙帶出了我自己的許多記憶。馬尼拉形塑出來的社會距離明顯和台灣有所差異,這便造就了一種菲式風格的城市生活。比如我曾經窩在友人位於市郊貧民窟的住家,意識到隔音效果極差的隔間、過於擁擠狹小的街角巷弄使得鄰里之間毫無秘密可言。三輪車Tricycle、公車Jeepney等公眾交通工具永遠都能夠塞入超乎你想像的人數,這也意味著人與人彼此是毫無縫隙的貼近著,對於觸感、體溫、聲音與氣味的感受在此時更是強烈。

4313766133_b382bec3e4_b
Photo Credit:Stefan Munder CC BY 2.0

生活在馬尼拉的人們總是來來去去,不同族群、文化和語言的人群互動頻繁,也形構出他們獨有的互動模式。有次我認識了幾位來自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的女孩。她們開口第一句話說的是英文:「我們不會菲律賓語Tagalog,你們不會南方的方言,我們就只能用英文跟彼此溝通。」即便是他們和其他菲律賓人之間的相處也亦然。

初來乍到時,你或許驚訝地發現很難用「某國人=某國語=某國文化」這樣的邏輯來理解菲律賓社會。但仔細想想,這個超過一億人的國度有一百多個本土語,英語及西班牙語兩種殖民語,也包括移民各自帶來的母語。甚至單單在馬尼拉,光通用語就有英語、菲律賓語以及兩者混合的Taglish三種。人們顯然相當自在地生活於這種異中求同的跨文化及多語言互動狀態。這不僅代表在馬尼拉就別過於擔心自己跟別人不一樣,也表示生活於這座城市就得要更敞開心胸來包容不同的人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