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在6歲左右,已受到「天才=男性」的刻板印象影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研究顯示,孩子從6歲開始就已經把「天才」這個概念與男性綁在一起。
有個朋友的朋友,非常、非常的聰明,根本就是天才等級的那種聰明。才華出眾、天賦異稟……這類的形容詞全部都可以用在這人身上。這人很年輕就拿到物理學博士學位,然後在研究機構裡做著那種神人等級的研究。
說到這兒,不知道各位是不是都把這人想像成一個男人?如果是的話,你是在讀到哪一個句子的時候開始假設這人是男的呢?是在看到「物理學博士」的時候,還是在更早之前,當我說他「非常,非常的聰明,而且才華出眾、天賦異稟」的時候呢?
大眾普遍認為,所謂的「天才、有天賦、非常,非常聰明的人」比較可能是男性,而不是男女比例相當。但是難道我們天生就覺得男生比較多天才嗎?如果這是後天環境與教育養成的結果,我們大概幾歲開始出現這種想法?如果女孩子從小就覺得這些形容詞是男生的專利,會不會對他們的行為、自信心或興趣有什麼影響?
從小開始的刻板印象
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心理學博士候選人Lin Bian與其共同作者於《科學》期刊所發表的研究指出,孩子從6歲開始就已經把「天才」這個概念與男性綁在一起。而且這個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已經開始影響他們的行為。
實驗參與者包括5歲、6歲和7歲的小朋友。其中一個實驗中,實驗人員先告訴小朋友一個短短的小故事,故事主角是個「非常、非常聰明」(very, very smart)的人。故事描述中完全沒有提及這個人的性別。故事說完後,實驗人員問小朋友︰你覺得這個主角是男生還是女生呀?在實驗中,五歲小朋友非常地「挺」自己的性別,約有70%的五歲小男生覺得這人是男的,同時也有70%的五歲小女生覺得這人是女的。
但六歲和七歲的小朋友就不是這樣了。有超過60%的6歲和7歲男生覺得這人是男性,但是覺得這人是女性的6歲、7歲女生分別只佔了4、5成左右。在一個故事的版本中,故事的主角是大人,但在另一個故事的版本中,故事主角是小孩。但實驗結果並沒有因為主角是大人或小孩而有所改變。
刻板印象會影響行為
在另一個實驗中,實驗人員介紹兩個新遊戲給小朋友玩。其中一個遊戲被描述成是給「非常非常聰明的小孩玩的」,另一個遊戲則被描述成是給「非常非常努力的小孩玩的」。結果呢,6歲和7歲女孩對這個給「非常非常聰明的小孩玩的」遊戲的喜好程度遠低於同齡男孩。但是兩個性別的孩子對於那個給「非常非常努力的小孩玩的」遊戲的喜好程度卻沒有差別。而且,五歲小孩之中,男生和女生對那個給「非常非常聰明的小孩玩的」遊戲的喜好程度是一樣的。更進一步的分析還發現,小朋友對這個給「非常非常聰明的小孩玩的」遊戲的喜好程度,受到他們的性別刻板印象所影響。
總結一下,小朋友不但自6歲開始接受了「天才=男性」這樣的刻板印象,而且這個刻板印象已經開始影響小女生的選擇和偏好。即使事實上,六七歲小女生的學業成績比同年齡的小男生好,他們依然從周遭環境和大人的言行舉止態度學到「天才=男性」這個刻板印象。
想像一下,日後當這些女生開始要學習物理學、數學、或哲學這類一般人認為只有「天才、有天賦、非常,非常聰明的人」才學得好的學問時,他們是不是還沒開始學就沒了自信?他們是不是甚至還沒開始學就沒了興趣?有多少「天才、有天賦、非常,非常聰明」的女性因此而沒能施展他們強大的實力?
參考文獻:
- Bian, L., Leslie, S.-J., & Cimpian, A. (2017). Gender stereotypes about intellectual ability emerge early and influence children’s interests. Science, 355(6323), 389–391.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h6524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哇賽!心理學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王陽翎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