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與愛情︰我愛「你」我愛你麼?

自戀與愛情︰我愛「你」我愛你麼?
Image Credit: Narcissus-Caravaggio (1594-96) edited,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佛洛伊德說,我們選擇戀愛對象的模式最能說明自戀所謂何事,而這兩種模式分別是依戀和自戀。

佛洛伊德說,我們選擇戀愛對象的模式最能說明自戀所謂何事,而這兩種模式分別是依戀(anaclitic)和自戀(narcissistic)。依戀指的是把近似父母(照顧者)的人當成戀愛對象。這是一種較為成熟區分「我」與「你」的結果(由於這涉及佛洛伊德有關伊底帕斯情意結的討論,為避免產生太多枝節,故不在本文討論)。至於自戀,則是一種未能完全區分「我」與「你」的後果。佛洛伊德細分了以下四類選擇伴侶的方式︰

  1. 根據自己的形像
  2. 根據自己從前的形像
  3. 根據自己希望成為的形像
  4. 根據那些曾經屬於自己(或被認為屬於自己一部分)的人

我愛你,因為你跟我合拍,我們的品味、興趣、想法好像都如此相近;
我愛你,因為你好像那個我一樣,貪玩、放縱、不羈;
我愛你,因為我想成為你──那個魅力四射而又冷酷神秘的人;
我愛你,因為你好像他/她⋯⋯

以上的,或許都是你愛他/她的原因。佛洛伊德告訴你︰這其實是一種自戀式的戀愛。我愛的「你」,其實甚至跟你毫無關係。我們沉醉戀上的,是愛河旁邊自我的倒影。

「我愛你,因為你是你。你是如此獨特,你就是我的唯一……」在愛情中,我們甚至會把愛侶理想化(idealize),但誰想到這也會是一種自戀現象?我們也許會認為我愛,因為他/她很美、很善良、很聰明,這點或許我們身為旁觀者也不會否認,但情人終究只是我們眼裡的西施,在理想化愛人的時候,我們不再清楚究竟「他」/「她」是否真的如此,其獨特和優點,是否也有可能只是我從來的一廂情願?

我說戀人自戀,並不是質疑他判斷錯了,也用不著一套客觀標準說明何謂美醜善惡。我們不是在質疑戀人判斷是否合理,更不是揶揄我們身為戀人都愛誇張失實,而是要思考一下,我們眼中那個如此特別的人,是否只不過因為你愛著他/她而變成你所認為的模樣?在愛情終結時,很多人往往發現對方原來是這般或那般,「是你變了,是你變了……」其實想一下 ,是否有那麼一個可能,他還是原來的那個他,只是從前的你以為,他是你所想的那個善良正直、對你好又為你設想的人。

結語︰我愛你我愛甚麼

要有情人思考愛情本來已經不容易;要他們在這情人節的浪漫氛圍下認識自己,也可能顯得有點苛刻。有人會問︰自戀式的愛情是否有問題?在此我把這個問題留給你們。可能好像納西瑟斯一樣,我們最後會瞭解到這種自戀形式的戀愛是終歸失敗的。對於這種戀愛形式,佛洛伊德卻沒有談論太多。精神分析的工作,就不旨在回應身為敍事者的戀人,而是嘗試解釋(interpret)、理解愛情作為人類世界一種普遍現象,其實是甚麼一回事。白水師兄不久前讓大家思考過「我愛你我愛甚麼」這個難題。或許此時此刻,大家還在糾結時,還要多問一句︰

我愛「你」我愛你麼?

註腳︰

  1. 在此故意省略眾多情節和人物,有興趣的讀者絕對要去看看這個故事。
  2. 本文旨於討論弗洛依徳一篇非常重要討論自戀的文章,詳見︰Sandler, J., Person, E. S., Fonagy, P., Freud, S., & 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al Association. (1991). Freud’s “On Narcissism: An Introduc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3. 經常有人批評弗洛依德,指他似乎把所有人的思考和行為都理解為性(sex),在此必須指出,弗洛依德提出性本能,不能簡單視之為追求性愛的本能,而是一切對能令個體滿足之人事物的追求(最常見於吃、喝、睡等生理需求)。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王陽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