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文萌樓都更爭議,你必須要瞭解的4件事

古蹟文萌樓都更爭議,你必須要瞭解的4件事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擁有反廢娼歷史意義的公娼館古蹟的文萌樓,因都更而牽引建商、屋主與反廢娼運動的「日日春關懷協會」,造成許多爭議。

新聞整理/ 邱偉綾

全台唯一被列為古蹟的公娼館文萌樓,最近因位於台北市大同區雙連小三段的都更案而備受爭議。

身為紀載城市性工作者的「歷史說書人」,文萌樓在2006年由台北市政府確立為「市定古蹟」,正式受到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保護。但即便文萌樓地主屬於國有財產署、北市財政局、警察局與台灣銀行,屋主卻是2011年時買下文萌樓的投資客林麗萍,因此造成這棟建物爭議不斷,而近日萬華寶斗里娼館遭拆除一事,更讓人思索私人產權究竟能否凌駕古蹟的公共性?

以下為TNL為你整理關於文萌樓你該要瞭解的4件事:

1. 具半世紀歷史的公娼館:文萌樓

文萌樓位於台北市大同區歸綏街,是1941年日據時期遺留下來的公娼館,更是台灣第一個標誌性工作與性工作者運動的古蹟。

1997年,當時擔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宣布廢娼,文萌樓從此成為反廢娼抗爭運動的中心。自1999年起宣布轉型,並改名為「日日春關懷協會」的台北市公娼自救會,往後便進駐文萌樓持續關注性產業議題,而在協會成員努力下,文萌樓在2006年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

文萌樓在確定為「市定古蹟」 後,日日春關懷協會為這記載底層人民性勞動史的「性」公共教室付出心力,除擔任樓層導覽,並提供諮詢和刮手等服務以作為房租收入,不足也由文化局提供補助。

(推薦閱讀:荷蘭紅燈區性工作者享有抬頭挺胸的尊嚴,台灣為了都更利益蹧蹋拆除百年青樓古蹟

2. 文萌樓都更爭議

文萌樓位於台北市大同區雙連小三段的都更案地區內,是由建商聖得福擔任實施者,而文萌樓雖為古蹟,地上權確屬2011年時以330萬買下的投資客林麗萍(以劉順發名義)所有,之後並以屋主身份,嘗試要求在此地承租的日日春協會離開建物,甚至對其提告。目前法院一、二審皆判協會敗訴,近期三審結果將出爐。

日日春協會與文史工作者主張文萌樓不屬都更範圍內,且早已由文化局出面徵收,應回歸文化資產管制才是維護的最加方案;但對建商而言,若能將文萌樓劃入都更後再捐贈給北市府,才能加速推動該地區的都更計畫。

Photo Credit: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

雖然屋主林麗萍與日日春都希望文萌樓作公益使用,但雙方意見卻相左。日日春協會主張劃出後由文化局出面進行徵收、回歸公益使用,屋主則在長期遭日日春指責「炒作古蹟投機客」下,以「不做謀財工具、不公益捐贈、不要容積獎勵」等說詞自清,表示將自行處理與維護文萌樓。

(推薦閱讀:【插畫】一個沒有文化的淺薄城市,就是你想要的台北嗎?

3. 私人產權凌駕古蹟公共性,文化局是否該插手?

與文萌樓有著類似情況的萬華寶斗里娼館,在8月2日清晨突遭拆除,區域內共21棟建物也全數毀損。即使被寶斗里已是被文化局暫定為古蹟的建築,地主卻一意孤行欲拆除而興建豪宅,使寶斗里一夕間僅剩瓦礫。這其中最核心也最棘手的問題是:私人產權能否凌駕古蹟的公共性?

文萌樓是市定古蹟,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是能夠參與都更的,並能經由權利轉換,讓屋主最高可拿到2,500萬元左右的獲利。 文萌樓交易雖然是私人買賣,但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28條,土地所有權在轉移時,主管機關文化局有優先購買權,而當初是因文化局主動放棄承購才轉到了投資客手中。

日日春協會曾多次走街頭希望文化局出面干涉,文化局長劉維公表示,作為公務機關,文化局必須尊重私有財產權,一切都應等待屋主在8月15日提交管理維護計劃,不能「未審先判」,日日春協會則憂心心護管理計劃會淪為紙上談兵。

4. 關於日日春與反廢娼運動

1997年9月4日台北市政府公告將於48小時之內廢除公娼制度,遂引發始於日治時期的台灣性產業感到恐慌。他們組織自救會,長期抗爭,在各種場合不斷表示:「我們又不偷也不搶,也是正正當當地靠我們的身體勞力賺錢養家,為什麼硬是要剝奪我們工作的權利?」

「台北市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則成立於1999年五一勞動節前夕,多年來關注性工作者的工作環境及權益,認真扮演政府的監督者,並倡議性工作除罪化,是台灣非常重要的妓權團體。

(推薦閱讀:壹週刊壹號人物:壓不扁的玫瑰 王芳萍

基於依法行政,市政府仍繼續延用「社會秩序維護法」掃除流鶯,但2009年四月修正了「社會秩序維護法」,為保障性工作者的工作權刪除「罰娼不罰嫖」的規定。

今年7月30日在文萌樓中過世的反廢娼運動代表人物、日日春協會副會長麗君的最後心願為「性工作者要平等、不要被歧視」,或許這就是反廢娼運動走到今日,最重要也最簡單的宗旨。

Photo Credit: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

參考資料 :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