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同志或跨性別開放的泰國,其實仍有「同性戀玻璃天花板」的存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少人對於泰國的同志或跨性別的開放態度感到驚訝,事實上,泰國對於同性戀者的玻璃天花板仍舊存在。
入夜之後的曼谷,彷彿進入另外一個世界,是隆路(Silom)等區域,白天上班族退去後,桑拿、按摩、同志酒吧開始營業,升起閃耀霓虹。外界普遍認為泰國對同志族群有極大的開放包容,「同志旅遊」也成為泰國觀光一大賣點,曼谷遂成為橫跨兩岸三地的男同志族群,海外尋找性刺激的聖地。政治上的兩岸對立、中港矛盾,通通在男人胯下找到交集。
不少人對於泰國的同志或跨性別的開放態度感到驚訝,這卻只是泰國社會的表面。事實上,泰國對於同性戀者的玻璃天花板仍舊存在,恐同或反同言論,偶爾也會在公共政策辯論作為人身攻擊使用;而首都曼谷,更已經有十年沒有舉行過公開同志遊行,直到今年才將重新舉辦。
跨性別者的正名難題:身分證無法更動性別
泰國跨性別者(Transgender),經常被外界使用負面貶抑詞「人妖」,不只過去刻板印象的特種行業,在泰國學校,或者辦公室、商場,越來越常見到跨性別者勤奮工作。年輕一代的泰國人普遍已習慣LGBT,也不會多加討論,甚至還有以跨性別者或男同志戀愛交友為主題製播的電視節目;泰國流行文化,也經常以同志或跨性別做為故事內容或者搞笑素材。
但是,泰國的跨性別者,即使進行男變女的性別重置手術,在身分證和護照上面,登記性別仍然是「男性」。泰國法律仍不允許後天性別變更,因此,泰國男人都需經歷的兵役體檢跟抽籤,仍會看到女性裝扮的跨性別者報到,因為身分證性別不得更動,雖然最後多數都會被判定不須服役。
至今,泰國同性婚姻仍不合法,雖然在軍政府發動政變掌權前,泰國曾極有可能通過同性伴侶法,且是泰國多年政爭之下,少數獲得兩大主要黨派都背書支持的法案。
一步之差:泰國差點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國家
泰國政府曾於2012年底草擬婚姻平權法草案,希望提交國會並在隔年舉行公聽會。當時起草版本是朝向伴侶制度,也一併在領養、繼承、報稅等權益朝向與異性婚姻一樣的事實婚姻,是少數獲得泰國當時兩大主要政黨支持的法案。
當時,卻正逢前總理盈拉(Yingluck Shinawatra)面對黃衫軍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政爭讓國會幾乎停擺,泰國國內LGBT團體亦反對伴侶制,要求直接立法允許同性婚姻;隨後盈拉在2014年「被政變」,相關法案在軍政府執政後,不再討論。
即使泰國仍在東南亞作為人權組織和資訊流通的重要據點,朱拉隆功大學國際法教授Vitit Muntarbhorn更受聯合國委任為首位「性傾向及性別認同」獨立調查專員(UN Independent Expert o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但在自己的國家,泰國軍政府暫不打算對LGBT權益有太多推動,沒有當地政府的允許或邀請,聯合國專員並不能對泰國同志平權進行獨立調查。
泰國性權變化史:從同性性行為除罪到專屬LGBT囚犯監獄
泰國在東南亞不僅是唯一沒有被殖民的國家,普遍也被認為是東南亞對於LGBTI最開放的國家,早在1956年,同性性行為就不違法,但社會對於同性戀者的保守態度,大約到了1990年代才開始轉為開放。
直到2002年,泰國衛生部始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名單除病化,到2015年才通過《性別平等法》(Gender Equality Act),對於不同性別或性傾向人士,在就業、就學等歧視,以法律加以保障。
泰國跨性別者仍然是以出生性別為身分註記,根據泰國獄政機關統計,全國30萬名囚犯,約有6,000名LGBT人士,在監獄也不時傳出跨性別者被男性囚犯性侵或騷擾等案件。泰國政府正試辦將LGBT囚犯集中在專屬監獄服刑,目前,已經有監獄開始讓同志或跨性別者集中囚禁,白天共同活動,晚上各自回到獨立囚房。

泰國人家庭觀念很重,不少泰國人即使成年後遠離家鄉獨居曼谷工作,仍會頻繁與父母電話聯繫;父母對於子女是同性戀者或者跨性別的態度,也在近年開始逐漸轉變為接受。但是,泰國社會仍有「玻璃天花板」,社會標籤有頭有臉的商人、政客、當紅明星,鮮少願意公開出櫃,對於同志或跨性別,泰國仍然存在隱性的社會歧視。
泰國社會觀:隱性歧視與玻璃天花板
泰國是個極為父權的社會,雖然有部分藝人或學者出櫃坦承同性戀者身分,但在泰國社會標籤的「上流職業」,例如高階軍人、警察、政客、富豪或者當紅偶像藝人等,公眾形象仍然要符合異性戀幸福圖像;帥哥明星偶爾還是要跟女藝人傳緋聞,主持人要是問起當紅男偶像喜歡男生或女生,絕對要二話不說回答「女人」,即使心裡正想著下通告後,要和同性戀者回家溫存。
泰國的佛教對LGBT態度多少也比較寬容,但僅限於態度「接受」,觀念卻是認為,此生作為同性戀或者跨性別,是因為上輩子修德不足,今生雖可轉世為人,卻必須受同性情慾或跨性別之苦,不是禮物,而是懲罰。
同性戀者的身分,要是流動到上層社會更是要設法保密。而泰國目前只有普吉島每年固定舉辦小型的同志遊行;清邁曾打算舉辦,卻遭地方人士強力反對而取消。不少泰國人仍然認為,我們可以接受同志或者跨性別,但「這些東西」就存在屬於這些群體的特定灰暗領域,不要到大街示人、或者「影響」到其它人。
近年,泰國軍政府對於婚姻平權議題更是保守,進行性別重置手術的跨性別者不能更換身分註記,更不可能以異性身分結婚。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