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解說員:讓阿伯認同海豚「真古錐,袂使呷」,一切就值得了!

黑潮解說員:讓阿伯認同海豚「真古錐,袂使呷」,一切就值得了!
抹香鯨舉尾下潛|Photo Credit: 徐啟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四面環海的台灣真的離海不遠,每個人的記憶裡都有過一片海洋,而我們對海洋的關懷可以從海洋生物開始,哪怕只是「好可愛」,也能成為一種與海洋連結的方式;當你喜歡牠、愛牠,就不忍心傷害牠、破壞牠的生活環境。

文:栗光(動物當代思潮團隊)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於1998年成立,從鯨豚調查記錄工作為開端,進而以「關懷台灣海洋環境、生態與文化」為宗旨,匯集台灣愛好海洋的民眾,傳達並實踐海洋保育理念。許多人認識黑潮,是因為他們的賞鯨活動。然而,看似單方面的生態觀察,如何讓習慣陸地生活的人們與海洋產生連結?解說員徐啟峻用一句話導入核心:「每個人的記憶裡都有過一片海洋。」

每個人的記憶裡都有過一片海洋,也許是年幼時與父母一起到漁港吃飯,也許是和初戀情人在沙灘上漫步,又或是與三五好友到墾丁等地遊玩。生在四面環海的台灣,大部分的人都有關於海洋的記憶,只是沒有深思過自己與海洋的連結。

徐啟峻以自身為例,踏入黑潮之前,他生活在台北這個都市叢林裡,離海最近的路線是從淡水繞北海岸一圈。回想成長經歷中有關海洋的點滴,則是小時候爸爸會在周末開車載全家到海邊走走;不過,那樣的「走走」相當點到為止,多半停在富基漁港的海鮮餐廳,全家點幾道魚,開始吃,吃完就離開了。

解說員徐啟峻
Photo Credit: 黑潮海洋基金會
徐啟峻進行導覽中

2013年的7月29日,一對抹香鯨改變了徐啟峻。「我清楚記得那天早上十點三十分,立霧溪口,我在海上做解說訓練。」他對夥伴說,如果今年夏天可以遇到抹香鯨,就算最後沒能成為解說員,也心滿意足。接著,搭乘的賞鯨船出了花蓮港後左轉,一路往立霧溪口前進,將抵達之際,便看見兩道噴氣-那不是常見海豚會有的表現-一對抹香鯨現身。「第一個反應是嚇呆了,真的遇到了!」沒想到,那兩隻抹香鯨竟也不怕生,主動靠近船隻。友好的動作讓徐啟峻再次愣住了,原先期待的心情甚至閃過一絲恐懼:從來不曉得抹香鯨是這麼巨大的生物,比自己搭乘的船還要大,如果牠們稍微碰撞一下,船會不會翻呢?

「我就在船邊遠遠看著牠們換氣,下潛,換氣,下潛。」最後,他在抹香鯨離去前,按下相機快門,留下了此生第一次與牠們邂逅的照片。回程,徐啟峻的腦海被方才的畫面填滿,久久無法言語,為自己與如此巨大生物近距離接觸而激動。

視障朋友出海
Photo Credit: 黑潮海洋基金會

他自此開始解說工作,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也曾服務過帶著導盲犬的視障朋友——或許有人會問,視障朋友看不見,出海能做什麼呢?「我們『說海』,讓他們感受。」言語之外,船帶來的身體搖晃、海風吹拂的觸覺、海的氣味……都是視障朋友能真切感受到的。「他們的表情和上船前有了不同。」

徐啟峻坦言,做導覽,比起讓民眾認識多種鯨豚,他們更在乎能否讓民眾與鯨豚、與海洋有所連結。他舉過去的一個例子,那次團員多是年長者,有位阿公甚至帶了一箱啤酒,一上船就開喝了,好像搭乘郵輪。接著,鯨豚出現了,他開始聽見他們聊:「這個可以吃嗎?」「是吃沙西米吧?」「還是煮湯?」最後問起他的看法。徐啟峻老實說自己沒吃過,不過曾聽老一輩的講海豚肉澀澀的不好吃,而且現代人食物資源豐富,沒有獵殺海豚的必要。語畢,阿公阿嬤們又繼續喝酒、聊天,兩方似乎沒有共識。

話雖如此,他並不介意,「對於解說,我的看法是一艘船來八、九、十個人,我只要能影響一個人,就是值得的。」回到碼頭後,有位阿伯突然跑來,問他剛剛看到的是什麼海豚?他回答「飛旋海豚」。對方直讚:「真古錐!」接著看了他一眼,笑了一下:「袂使呷,哇災啦!」從那個眼神中,徐啟峻知道阿伯懂了,縱使他仍舊不明白海豚如何位處食物鏈頂端,體內累積毒素、重金屬,可他開始覺得海豚可愛,於是認同了「海豚不能吃」。

「我們希望給人跟海洋的連結就這麼簡單:當你喜歡牠、愛牠,就不忍心傷害牠、破壞牠的生活環境。」

清水斷崖
Photo Credit: 徐啟峻

除了一般的鯨豚導覽,黑潮也有陸地行程,花兩天一夜帶民眾去蘇花古道,翌日再出海至清水斷崖。徐啟峻解釋,「我們會在山裡停留幾分鐘,請大家閉眼感受山林的氣味與聲音,隔天若海況允許,我們也會讓船隻靠近斷崖,邀請大家再閉眼感受一次從山裡飄出來的味道——那氣味是一樣的、海洋跟陸地是連結在一起的。」一旦注意到這個連結,人從海上走回陸地時,便會發現問題、會產生不一樣的觀點。

其中最顯著的,莫過於「七星潭大橋」,人們行經當下感受到的是「海天一線」,但當人從海上往回看的時候,它就像一把硬生生冒出來的刀,砍掉了眼前的小漁村。此外,有些海邊民宿也傾向以亮眼色彩、歐式建築來吸引目光,這或許在陸地上行得通,可是當人從海上回望,它卻十分突兀,教人反思建築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在哪?也許未來規畫時,除了考慮陸地上看起來如何,還必須從海出發。

廢棄針孔
Photo Credit: 徐啟峻

近來社會熱烈討論的海洋廢棄物問題,也是這個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徐啟峻以前對淨灘活動是無感的;在他的想像裡,就是一大群人到海水浴場拿夾子撿垃圾。「那時候覺得幹嘛撿?根本撿不完。再說,垃圾不就是去的人丟的嗎?只要沒人丟自然不必撿,何必這麼累?」待他真的成為一員,才發現事情跟想像的不同。「我以前不相信海邊有針頭,但確實有,數量還不少。難道我們有這麼多人跑去海邊打針嗎?當然不可能。這些垃圾來自於非法處理,沿著河床沖至出海口。不要說人踩到很恐怖,對動物也是。」

廢棄天燈
Photo Credit: 徐啟峻

除此之外,天燈也是常見的海洋廢棄物。「老實講,撿到這東西我是生氣的。」徐啟峻苦笑展示一張寫著「中三億樂透」的海廢天燈照片。「有些人出去玩,和好朋友一起,就會想放天燈作紀念,但大家都沒有發現它造成的問題。坦白說,你這輩子可能都不會中樂透,然而它卻很有可能殘害一隻海龜或海豚。」徐啟峻曾親眼見到海豚在垃圾堆裡跳躍、下潛,身體不時與之接觸。那一刻,他強烈感受到這些東西對海洋的影響多麼大,其震撼與心痛,更是單純參加淨灘活動或觀看網路上海龜被垃圾糾纏的影片,所無法相提並論的。「親身體會,才曉得自己必須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