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正宗「X檔案」:今天來聊聊台灣的本土怪談

島嶼正宗「X檔案」:今天來聊聊台灣的本土怪談
Photo Credit:聯經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的妖怪真的很稀少?」我們不能因為不曾聽聞、不曾見識,就將這些曾經流傳台灣島上的怪物故事一筆勾銷。你相不相信台灣土地上,也有我們自己的妖魔鬼怪?

文:何敬堯

台灣,有妖怪或鬼怪嗎?記憶中,除了虎姑婆、魔神仔、林投姐、人面魚……這些妖鬼之外,你還知道臺灣有什麼妖魔鬼怪?

如果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其他,可能就會開始說,不要講台灣啦,其他的妖怪還有很多種啊,像是狐狸精、《山海經》裡的鮫人族、或者是日本的雪女、河童、天狗,要不然就是歐洲的吸血鬼、噴火龍等等,而且這些妖怪還具有某種特殊能力,外貌還超酷……講起這些國外的妖怪,我們可能還比談論台灣的妖魔傳說還要熟悉、還要充滿熱情。

其實一直以來,來自中國、日本、西方的妖怪們,都在「殖民」著我們腦海中對於「妖魔鬼怪」的幻想世界。就算是家喻戶曉的台灣傳說「虎姑婆」,現在又有幾人能完整地說出這則故事呢?甚至可能講一講,忘了故事內容,為了填補劇情,就開始說:「這個故事就像<小紅帽>,有恐怖的大野狼會吃掉小孩子。」

台灣知名學者胡萬川先生,曾在一場研討會中感嘆:「如今在學的大中小學生,對台灣的民間故事如<虎姑婆>一類,已較少或不再聽聞,則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實際上會把<虎姑婆>故事講得完整的學生已不多,聽過<蛇郎君>故事的更少,會講<蛇郎君>的人更是稀見。」

會不會有一天,我們都只記得<小紅帽>,而遺忘了<虎姑婆>?有誰還能將「林投姐」、「蛇郎君」的故事倒背如流?是否,未來有一天,台灣島上的妖魔鬼怪,將被來自外國的「強勢種」排擠,併吞了生存空間,最終走投無路,百年之後再也沒有屬於我們島嶼的妖魔傳說?

其實,「進口」這些外國的妖魔鬼怪與童話傳說,並非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們耳熟能詳的各種日本妖怪, 真的完全產自日本嗎?事實上,有70%的日本妖怪源自於中國, 20%的妖怪來自於印度,只有最後的10%才是土生土長於日本。而這些「進口」的妖怪,經過日本的「在地化」之後,才慢慢蛻變出具備日式色彩的妖怪;例如「天狗」,原先只是《山海經》書中彷如狐狸、山貓的生物,但經過日本人的「加工」,混合佛教的要素,才成為「長鼻子,有翅膀,穿和服,腳踏木屐,會抓小孩的奇異怪物」。 

或者是日本男鹿半島名聞遐邇的「生剝祭典」,年輕人會頭戴紅鬼面具、身披棕色蓑衣,巡遊各處家戶來祈願消災。在他們的傳說中,朱面獠牙的「生剝鬼」,就是中國的漢武帝與西王母乘坐飛天馬車來到此地,同行帶來的五隻蝙蝠化身而成的鬼怪。

台灣的妖怪真的很稀少?

可能有人會提議,既然台灣妖怪那麼稀少,我們也將外國的妖怪進行「改造」,如同<虎姑婆>、<蛇郎君>來自中國閩南,將這些外來文化的妖魔鬼怪「加工」之後,成為台灣的故事吧!可是,如果只是如此,總讓人有些氣餒,垂頭喪氣。原來台灣島上,並沒有什麼可以自傲的妖怪傳說?

不過,請等一等,不要太快下結論,你確定這個「前提」是正確的概念?台灣的妖怪,真的很稀少?誰能斬釘截鐵肯定?

百鬼群妖圖1
Photo Credit:聯經出版

但是,為了要見證台灣千百年以來的妖怪蹤跡,我們也無法請「哆啦A夢」拿出「時光機」,跳入過往的歷史裡,像「魔物獵人」般,追蹤著妖精們留下的足印。可是,依然有些辦法,能夠帶領我們回到過去,尋覓那些早已被我們遺忘的「X檔案」。台灣島的「X檔案」,就夾藏在這幾百年以來的古書、文獻的扉頁之間。

例如,台灣島的怪譚故事,可以回顧到三百多年前清代的「地方志」書寫。自從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清廷政府為了統治台灣,歷任地方官員都要派人訪查海島上的民情風俗,許多官吏與文人也相繼以地方志、日誌、遊記的形式,詳實描述台灣島的疆域、氣候、歷史。在志書中的「災祥篇」,便記錄了非常豐富的鯤島怪譚,例如魔鱷上岸、黑海妖蛇、天星詭變、三陽同出、島嶼深山藏匿各種恐怖魔神,每一篇皆是不可思議的驚悚奇事。

當時,清廷官員秉持著「采風」的精神,才將這些怪事收錄進志書中,並且也只將這些奇談,視為清政府「風化善教」、「民變天災」的佐證。譬如,魔鱷橫死,便象徵鄭氏王朝的覆滅,而婆娑鳥現身,正是代表林爽文事變的預兆。這些奇譚異事,雖然是在清廷的意識形態下被採錄,但每種故事,都有重新去詮釋、欣賞的空間,不應該只被視為無稽之談。

不過,非歷史科系出身的我,所能掌握、理解的資料也僅僅是九牛一毛。若添加上一九四五年到現今的妖怪奇譚、都市傳說,數量可能還會更加龐大──還有更寬廣的奇幻世界,等待著探勘。

回到剛才的提問:「台灣的妖怪真的很稀少?」我們不能因為不曾聽聞、不曾見識,就將這些曾經流傳台灣島上的怪物故事一筆勾銷。台灣有沒有妖怪?台灣的妖怪文化,是否也能成為大眾文化、流行風潮呢?

我則更想詢問:「你相不相信台灣土地上,也有我們自己的妖魔鬼怪?」

妖怪、鬼魅與神靈

以往,學者研究台灣的妖鬼文化,經常將妖鬼附屬於「民間傳說」、「民俗學」的體系之下,尚未有研究者如同柳田國男、井上圓了秉持著「妖怪學」的觀點,將妖鬼獨立成研究的主體。若要發展台灣的「妖怪學」,絕非一蹴可幾,勢必遭遇許多困難。但是無論如何,「文獻」與「田調」永遠是研究的起點,一步一步前進,才能踏實。而此書籍的定位,便是在於基礎文獻的初步考察。

因為台灣的「妖怪學」無前人研究可依循,所以此種分類,是我蒐集、整理諸多台灣鬼怪故事之後,所進行的初步定義與分類。若未來有更多的資料出現,或許這樣的定義將會過時,需要更嚴謹、有系統的劃分。而在我的初步觀察中,「妖鬼神文化」的形成,極類似「演化」的軌跡。「妖怪」、「鬼魅」、「神靈」,這三種奇異存在,可以簡略製作成下頁的「演化圖表」。

(p32圖)
Photo Credit:聯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