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小熊潛力新秀曾仁和:最好的復仇方式,就是站上大聯盟,然後三振他

小熊潛力新秀曾仁和:最好的復仇方式,就是站上大聯盟,然後三振他
Photo Credit: 許承菱,好讀出版社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曾仁和,來自高雄的年輕強投,青棒時代就展露頭角,動輒150公里以上的速球,加上出色的曲球與變化球,讓他獲得大聯盟球隊的青睞,2013年以近台幣5000萬的價碼加入芝加哥小熊,大聯盟官網與所有美國所有棒球權威媒體都預測,他將是下一個登上大聯盟的台灣球員。

文:鄭又嘉

談到下一個能登上大聯盟的台灣球員,「土虱」曾仁和絕對是不能不被記住的名字,他不僅被看好能夠成為下一個王建民、陳偉殷,更被評估能夠長期站穩大聯盟,而這一切,來自他樂觀、有自信的個人特質。

青棒時期的曾仁和就已經嶄露頭角,16歲時球速就已經能飆破145公里,高雄三民高中時代,在教練團刻意的養成與保護之下,讓他能保持健康的的手臂與厚實的身材,三年高中生涯下來,他的球速輕鬆突破150公里,讓長期關注他的大聯盟球隊垂涎不已。

2012年是他破繭而出的一年,他在世界杯青棒賽中一夫當關,中華隊最後雖然沒有拿下冠軍,但曾仁和獲選該屆比賽的的最佳後援投手,他馬上「破格」被放入經典賽的觀察名單中,在經過集訓與幾場熱身賽後,總教練謝長亨把他放進了正式名單中,他成了該年經典賽資格賽與亞錦賽中華隊最年輕的球員。特別是經典賽,各國都集結了分布在全世界職棒效力的菁英,中華隊也不例外,但曾仁和卻是裡面唯一沒有職棒經驗的球員,可以看出當時大家對他的肯定,後來他雖然在經典賽中沒有吃重演出,卻在亞錦賽中對韓國隊先發六局無失分勝投,依舊看得出他在大賽中的強心臟。

超齡的身手註定無法當個池中物,2013年大聯盟球隊展開搶人大戰,至少有十支球隊到台灣長期記錄曾仁和的比賽,也有多隊正式提出報價,最後芝加哥小熊隊成為最後勝利者,以162.5萬美元(將近台幣5000萬)的高價簽下,這是台灣球員史上第四高價,特別是在大聯盟剛開始展開簽約金限制,避免市場失控的時代,更顯得難能可貴。

就這樣,曾仁和收拾行囊,飄洋過海開始自己的旅美生涯,他先來到了小熊隊的所在地芝加哥參觀,踏進充滿歷史的瑞格利球場(Wrigley field),讓他對未來充滿嚮往,堪稱大賽型投手的他,多希望能立刻在這裡,在爆滿的球迷面前,投出一場生涯代表作。

以18歲之姿站在經典賽場上,面對世界各國精銳重砲的曾仁和,免不了要付一點學費,他在熱身賽時對上古巴隊擔綱先發重任,雖然度過首局,但次局卻被狂敲九支安打,包括一發全壘打狂失九分,而在正式比賽中的第二輪複賽,他又被敲全壘打,慘烈地結束了這次的經典賽之旅,不過,這也成了他想在芝加哥成功的一個強烈動機。

這批古巴悍將們,後來有很多人都投入了大聯盟,其中重砲手阿布瑞尤(Jose Aberu)在經典賽中打出打擊率3成83、三轟、九分打點的好成績後,隨即以「叛逃」的方式赴美,後來與芝加哥白襪隊簽約,正好與小熊隊在同一個城市,只是分屬不同聯盟。

看到這個曾打爆自己的「世仇」竟然可能未來與自己將在同個城市打球,曾仁和的態度非常正面,甚至,他已經想好了復仇方式。

最好的復仇方式,就是站上大聯盟,然後三振他。

站在小熊隊1A球場,曾仁和很豪氣地這麼說,大聯盟是個實力決定一切的地方,他完全懂得,自己只是一個初來乍到的新人,要真正地談「復仇」,唯有自己繼續成長,不斷地升級,到了能跟阿布瑞尤站在同個賽場上時,才有機會讓阿布瑞尤連揮三個空棒,然後搖搖頭走回休息室。

這樣的畫面,常常在曾仁和心裡出現,為了讓這個畫面成為現實,他付出最大的努力,第一年在1A就有爆炸性的演出,防禦率低到只有2.40,每局被上壘率更是誇張的0.87,不僅是當時隊上的頭號王牌,更獲選小熊隊農場年度最佳投手,這讓他圓了一半的夢想,因為他在小熊隊主場接受頒獎,也接受滿場球迷的歡呼,距離在這裡三振阿布瑞尤,就只差一步了。

球團工作人員眼裡,曾仁和更是個勇敢的大男孩,他沒有一般亞洲人的生澀與害羞,非常樂意與所有人溝通,跟隊友更是很快就打成一片,所有人都知道,這個位於芝加哥郊區的小地方,很快就要留不住他了。

「在美國一切都要靠自己,如果你不敢開口,那就是死路一條。」曾仁和秉持著這種「不怕丟臉」的精神,凡事都試著自己來,如果真的不行,再想辦法多聽、多看,久了他就能找到SOP,就算常常想找自己朝思暮想的米飯來吃,發揮這樣的精神就一點也不是難事。

隔年他升上了高階1A,表現仍然維持一定水準,到了2016,他沒有卡關,再升上代表被球團認可未來有上大聯盟實力的2A,也被美國權威雜誌「棒球美國」選為小熊隊小聯盟第20名的潛力新秀,預估最快2017年就有機會踏上大聯盟,曾仁和就這麼順利地朝著他的復仇之路挺進。

積極、樂觀的個性,造就曾仁和不畏懼新環境的特質,而這也是身為一個球員最需要的,畢竟他們幾乎人人從小就離鄉背井,跟著球隊集體生活,到了下一個階段,就又要打包行囊,再投入下一個陌生的地方,很多台灣球員來到美國後,並非球技不如人,而是敗在生活、語言上無法適應,或是無法敞開心房,去接受並融入一個新的棒球世界,並承受著一次比一次更強的打擊。

曾仁和18歲時就面對著全世界最強的打者,儘管遭到重擊,但他心念一轉,到了新環境後,馬上用這個作為信念,驅使自己繼續成長,在某一天漂亮復仇的時候,滋味一定會更甜美。

相關文章:

本文摘自《棒球驚嘆句(2):42則棒球人的珍藏故事》,好讀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好讀出版_棒球驚嘆句2_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