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一段如歌舞的緣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夢想」成為現實時,「夢」就會遠去。Mia 實現了她的星夢,Sebastian 實現他的聲夢,他們曾經一起逐夢,一起歌舞的時光,那片如夢的 La La Land,亦成過去。
(小心劇透)
「這就是夢想,有衝突也有折衷,是非常激的!」Sebastian說。
一名逐夢人所訴說的夢想,已經是足夠的浪漫。能夠讓一群逐夢人共同高呼夢想,載歌載舞的天地,無疑已經是一片浪漫得如夢的情境。《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在電影的一開始已經以這樣的一片夢,用壯觀的歌舞把觀眾的全身都吸入了作品中。它以紅、藍,紫綠等鮮明的色彩主導的畫面牽引著觀眾的眼球,處處展現懷舊又當代,充滿舞台味的美感。而這電影的故事語境,正正是在一個夢幻的舞台上,上演Mia(Emma Stone飾)和Sebastian(Ryan Gosling飾)的一段緣份。
深遂的角色描寫
作品中的歌舞不只是視聽的享受,更是對角色、環境和故事的深層描寫和揭示。Mia 跟姐妹們唱的 “Someone in the Crowd”,透露了她為了演藝置身於上流派對時,在燈光歌舞背後的真正渴望;她在試鏡中獨唱的 “The Fools who Dream",則揭示了她夢想的根源,以及那份跟Sebastian一樣,甘願為夢想殉道的態度。

《樂來越愛你》在描寫上最大的成功在於,通過話中有話,充滿可塑性的對白和歌詞,讓人能夠反覆品味並詮譯角色們的思想甚至心靈。它對角色的描寫並非「由淺入深」,是以角色們各種甚具深意的言行舉止,讓觀眾從一開始就預感到角色們的深遂,並經故事及歌舞一步一步去窺探當中思想和糾葛。
「爵士樂本來就是命,你只想著傳統,怎可成為革命?你擁護過去,但爵士樂是關於未來的!」單單是 Keith(John Legend 飾)跟Sebastian短短的一段話中顯露的理念,已讓觀眾明他並不是襯托Sebastian理念的單薄配角,而是跟Sebastian理念不同,並在故事鏡頭外演著自己故事的人。所謂「深遂的描寫」的精髓在於,不用長編大論,甚至不用一語中的地把角色描寫到盡頭,卻能在有限的時間中,透過具質感的描寫讓觀眾感受到,角色沒有盡頭。
作品在畫面和歌舞種種形式上是那樣的精彩優美,同時這些美又跟人物的精神價值連結得那麼深層,那麼深沉,以至讓人感受到兩位逐夢人的載歌載舞背後,是背負著那樣沉重的迷惘、苦惱以及決心。這份內外兼備得飽滿的美,伴隨那些在腦中回盪的音樂,留下了一份久未消散的感觸。
The Fools who Dream
試鏡失敗的Mia走過畫滿觀眾的壁畫,走進有Sebastian彈琴的紅燈門的一幕,標誌著她從演藝的領域走進爵士樂的世界,然後兩人在逐夢的停滯中遇上對方。他們因對夢想的態度而跟對方在一起,因對方而成就夢想,同時,因成就夢想而分開。

「你為什麼要把『浪漫』喊得像詛咒一樣?」儘管Sebastian曾這樣不滿地抗議,但名為「夢想」的「浪漫」對他們兩人而言,也許真的是一種詛咒。
他們都是“The Fools who Dream”,但他們夢想的舞台卻完全不同。Mia的終點是石英燈下的光輝舞台,Sebastian的終點是夜燈下悠然由的爵士樂俱樂部。他們深知在各自夢想的前方,不會有自己的夢想,但卻因真正愛著對方,而愛著對方的夢想。Sebastian為Mia而追求前途和收入,迷失在光輝舞台時,Mia提醒他別放棄自己真正的夢想;Mia遭遇挫折想要放棄演藝時,Sebastian鞭策她,鼓勵她全心全意堅持下去。他們不得不堅持夢想,不得不鼓勵對方去堅持,也不得不回應對方的鼓勵。「我一直愛你」,是他們道別的話語,亦是道別的原因。他們的緣份就像那些歌舞一樣,註定起過舞後,就會落幕,只剩下回盪的餘韻。
如夢的 “La La Land”
「這裡的景色不怎樣。」Sebastian 說。
「對,我見過更好的。」Mia 說。
這段對話出現過兩次,卻反映著完全不同的心境。第一次是他們當初相識時,一起看著城市的夜境,那時他們眼前的夜境是共同的「現在」,話語中渴望的是不同的「未來」,Sebastian 追求的是昏暗一點的境色,是他心中爵士樂高潔而深沉的世界;Mia追求的是光亮閃耀的境色,是她追求的演藝光芒。
第二次是他們分離前,一起望著白濛濛的天空,這次他們眼前的已是各自的「未來」,但彼此話語中所懷念的,卻是共同的「過去」,是那片當初的夜境。當「夢想」成為現實時,「夢」就會遠去。Mia實現了她的星夢,Sebastian實現他的聲夢,他們曾經一起逐夢,一起歌舞的時光,那片如夢的 La La Land,亦成過去。

回到電影一開始的歌舞場境,早已揭示了"La La Land"的真意,它就像那條離地的天橋一樣,是個短暫的交錯點,形形色色的逐夢人在那裡停滯,在停滯中相遇,他們共舞高歌,讚嘆夢想。然後,喇叭響起,各人合唱過最後一句後,還是要上各自的車,聽各自的歌,走各自的路。在名為 “La La Land” 的夢幻舞台上,Mia和Sebastian兩位逐夢人相遇,上演了一齣分成春、夏、秋,冬四幕的舞台劇,亦是一段從開始就註定將曲終人散的歌舞。他們兩人的聚散跟那群橋上的逐夢人一樣,只是多了一份悠長的愛情,多了一份深藏的遺憾。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王陽翎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