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因「新南向熱」而學習東南亞語:外籍人士在曼谷的白領工作,泰語只是加分而非必要條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期,越來越多台灣人直接到泰國進修語言,但是相關的工作機會仍然有限,且多數集中在製造、旅遊等特定產業;反觀外派泰國的專業白領人士,不少人不需懂泰語,薪資待遇反而更高,在曼谷市區的菁英職場文化,更將英語視為必要,泰語反而不是外籍白領求職的首要條件。
「學會泰文,卻不知道回台灣可以做什麼工作」,一個慵懶的曼谷午後,台灣朋友憂心忡忡向我表示困惑,許多在曼谷的泰語學習者,在語言課快結束時,不管是考慮留泰或返台,都有類似的煩惱。
近期,越來越多台灣人到泰國進修,在曼谷或清邁等地,都有許多語言學校可供選擇,除泰文外也可進修英文,費用略比台灣低廉,雖是一筆花費亦須暫離職場,卻吸引不少剛畢業的年輕人或轉職人士前來。
同志族群佔泰語學習重要比例
就我的觀察,來泰國全職進修泰語的台灣人有幾類:一類是工作所需,他們多是家族已在泰國投資多年的接班子女,或是在泰國經營服務業,例如「必須」用到泰語工作的旅行社、民宿、餐飲業等,或者是為在泰國找工作而進修泰文,而這類學習者使用語言的目的性跟動機都較強。
雖然泰國政府其實也深知,包括台灣人在內的許多外籍人士,表面上是申請學生簽證,實際上卻在泰國經營餐飲業或民宿,有些還並未向泰國政府合法登記註冊,日前也查獲不少相關案例,故間接造成泰國政府對學生簽證核發越來越嚴格。
此外有不少學生是男同志族群,例如在曼谷置產移居的中年同志,也有為了和泰籍男友共同生活,但因台灣或泰國皆無通過婚姻平權法,索性就直接來申請泰國語言學校,學生簽證依然是想長居泰國最方便的管道之一。
曼谷市區菁英職場文化:泰語只是加分而非必要
目前在台灣,懂泰文可考取外語導遊證,接待因免簽後大幅增加的泰籍遊客,也可報考移民署擔任公職,或成為移工仲介、語言教學翻譯,通曉泰語絕對有工作機會,卻仍僅限於少數幾種就業選項。
此外,若查詢泰國人力銀行網站,需通曉「泰語」並兼具中文能力的工作,多數集中在加工製造業、建築營造或旅遊業等泰國重要經濟項目,而業者多數是1990年代因「南向政策」前來泰國的台商,以中小企業及勞力密集製造業為主。這些製造業的工廠或辦公室,幾乎都不在曼谷市中心,多群聚在車程數小時的外府或曼谷郊區。
不過現實上,泰語有時只是外籍求職者的加分項目,非必要條件。在曼谷市中心的白領工作職缺,反而對英文門檻要求最高,很多外派至此的台灣人,甚至完全不會泰文,薪資福利卻最優渥,其次才是懂泰語直接在本地求職。認識幾位台灣人外派至曼谷,有的從事金融、電商、管理,工作語言多是英文,若需使用泰語繕寫文件,公司多數會另外聘請通曉英泰兩語的泰籍員工協助,也有越來越多的泰國人,能通曉中英泰三語。
但泰語畢竟是本地語言,能拉近與泰籍同事的距離,而語言背後的文化因素,更能幫助外籍人士理解泰國人的想法,才能知道在哪些面向因地制宜,深化台灣與泰國的互動。
另外需補充說明,泰國政府對外籍人士的薪資是依國籍有「差別待遇」,依照現行法律,若持台灣護照,公司要幫台籍員工合法申請工作證,而公司必須在聘用一定比例的泰國員工前提下,才能聘用外籍人士;且持台、港、韓、星的護照,最低薪資不可低於4萬5千元泰銖(約合台幣39,673元),否則公司就觸犯勞動法令,而有些外派工作會遠高過此聘用標準。此外整體來說,公司福利待遇依序是外派或外商最優渥,其後才是台商、中資、泰國本地公司等。

泰國經濟轉型崎嶇路:短期內仍享有區域優勢
近年來,泰國與台灣一樣面對產業轉型的困境,泰國軍政府因而提出解方「泰國經濟4.0」(Thailand 4.0),要打造數位經濟來力促產業升級,並成立「數位經濟與社會部」(Ministry of Digital Economy and Society),正積極透過知識經濟為主的產業轉型拉抬國內經濟情勢,成敗更攸關泰國未來經濟發展。
泰國勞動密集產業近年開始衰退,汽車製造商等產業逐漸把廠房轉移到緬甸或馬來西亞,而不斷延遲的民主選舉和零星社會抗爭,加上偶爾發生的淹水問題,仍是泰國經濟發展的隱憂,但即便如此,和鄰近的緬甸、寮國、柬埔寨等國相比,泰國在經商便利度及投資環境,仍有一定幅度的領先,中產階級人數的持續增加跟消費文化的盛行,更支撐起泰國的內需市場。
莫因「新南向熱」而學習東南亞語言
許多台灣人談及「新南向政策」,覬覦的是東南亞商機,卻不願針對目標國家的語言及文化下苦功,只想等待產業指南或媒體指點,這種新南向必岌岌可危。
我的建議是,無論學習何種東南亞語言,最好要對東南亞感興趣,而不是只因政府一句「新南向政策」就盲目投入,畢竟政策成敗不能單靠政府之力,加上台灣的民主政府需考慮民意,中小企業又為產業特色,不可能像韓國大財閥或中國威權政體砸向東南亞般的豪奢。
假若未來有更多台灣人,能有效掌握任何一門東南亞語言,將語言磨練至「有效運用溝通」程度,並了解該地的文化跟價值,才是現階段面對新南向政策的未知下,最好的應對,而這便是在泰國或東南亞學習的台灣人的優勢,需要耐心更需要時間。
延伸閱讀:
- 在對同志或跨性別開放的泰國,其實仍有「同性戀玻璃天花板」的存在
- 「政變」與「選舉」次數幾乎相同的泰國:八月憲法公投的未知,持續盤旋在微笑國度的炎熱天空
- 看看韓國想想台灣,「新南向政策」不是弄幾個商展官員剪幾次綵就夠了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
最新發展:
-
5000家台商僅次於中國,台灣企業佈局泰國的優勢及風險為何? 1年前
-
請員工加班工作?別開玩笑了,在泰國那可是會暴動的 2年前
-
外國人到泰國創業要注意的事?注意股份分配,即便是好友也要「明算帳」 3年前
-
泰國工作怎麼找?工作環境怎麼樣?過來人心得與秘訣大公開 3年前
-
若能「全心放開說泰語」,6個月泰文就流利不是夢 3年前
-
「乾脆裝腳鐐好了?」離家超過24小時就要報備,在泰外國人叫苦連天 4年前
-
柬埔寨出國求職攻略:我看到描述夢想的光輝,也看到思念家鄉的落寞 4年前
-
給赴泰國工作者的一些淺見:如果是因「泰國好好玩」就想來工作,勸你回頭是岸 4年前
-
泰國文字誰「創制」?得先從素可泰王朝國王的一塊碑文說起 5年前
-
台灣準備好搶攻新南向市場了嗎?林之晨:深耕英文教育才有機會 5年前
-
泰國文字的起源與發展:讓人哭著學、哭著結束的複雜語言 5年前
-
泰學運領袖拒向國王銅像跪拜恐遭處分,諾貝爾獎得主呼籲聯署支持 5年前
-
「泰國一直是充滿機會的經商環境,早在新南向口號前就有不少人來此布局」 6年前
Tags: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