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刻有永恆標記的事物,令我戒慎恐懼

那些刻有永恆標記的事物,令我戒慎恐懼
Photo Credit: Bobby Magee, CC BY-ND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其實不用談宇宙或時間那一類宏大的詞藻,在日常生活裡就有足夠令我戒慎恐懼的存在——「紋身」。紋身使我恐懼,因為它具有不可挽回的特性。

文︰本

某天坐在電腦前發呆的時候,聽到電視或收音機傳來某某科學家在研究長生不老藥,人類有望活到150歲云云。我常常質疑長生不老是否真的那麼使人趨之若鶩?也曾經拿這個問題去問人。當然這些討論每每會通往一個二元的簡單無趣結論︰如果你有財有勢或許會渴望多活一點,像秦始皇那樣;然而如果你和我一樣只是一個不上不下不多不少的普通人,大概不需要那麼長命。

科學家去探究這些問題許是出於科學精神,就是想去突破一些人類的限制,未必真的想將長生不老加以應用。然而我想,長生不老這種藥必需配合另外兩種藥來服用,一是「不吃」,二是「不睡」,人真正的限制是需要吃飯和睡覺,只要這兩個問題消失了就好辦,至少我不用每個月花費那麼多錢在饍食之上,進食變成一種興趣,想吃就吃,不想吃就算;但不用睡又不代表不用有瓦遮頭(按:指有房子住),或許科學家接下來要研發「不怕冷」、「不怕熱」的藥,使人在任何環境下都可存活。那人們就可以全天候不眠不休地做自己想做的事,雖然屆時那些應該都不是人了。

人類想克服肉身的衰敗是恆古以來已有的事,只是原始的人有原始的方法,「首飾」就是其中一種。李維史陀在〈人類學家的首飾〉中講述他接觸巴西中部的博羅羅人,在他們的認知中,人或動物的屍身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柔軟腐爛的肉,另一部分是不會腐爛的,例如︰齒、爪、喙之類。於是人們撿拾起那些堅實的獸齒、獸爪,當作裝飾物般配戴在身上柔軟脆弱的地方,那就是在耳朵、嘴唇、鼻子這些柔軟的組織上穿洞,再把裝飾品填塞進去,以堅實不朽的物件取代那些終將腐朽的部位,試圖克服穩定與不穩定的對立。

「永恆」、「無限」這類字眼使我又敬又懼。在那些穿梭外太空的科幻片集中,我常常懷疑主角會在某一刻被捲進無邊的宇宙黑洞,又或是因連繫母艦的纜索突然斷裂而流離外太空,想一想也雙腳發軟。或許我的大腦處理不了太過廣闊無垠的概念,在無限中我重新體認自己的渺小,就好像天空太闊,所以要把它框在相框裡;地面太廣,所以要建四面牆把自己圍住。或是我骨子裡其實是個曠野恐懼症(agoraphobia)患者,面對大自然時與其說感受到的是崇高感,不如說是恐懼更加貼切,人本來就對大自然存在原始的恐懼。

其實不用談宇宙或時間那一類宏大的詞藻,在日常生活裡就有足夠令我戒慎恐懼的存在——「紋身」。紋身使我恐懼,因為它具有不可挽回的特性,當那支針穿過你的皮膚把墨水打在你的皮層裡畫出各種艷麗的圖案,那圖案就代表永恆。基於這種特性,我常常惴惴不安,萬一圖案畫得不好怎麼辦?萬一改天我看厭了那個圖案怎麼辦?我怯懦,因為我害怕事情無法重來。

說到底,是誰首先想到在人皮上畫畫?看電視我們知道,先秦時期的人會在囚犯臉上刺字作為懲罰,名為「黥刑」;而最廣為人知的紋身故事就是一位母親在兒子背上刺「精忠報國」的故事吧?那時稱為「文身」,從字面解釋就是將文字寫在身上。而在其他地區可能還與巫術、宗教習俗、圖騰崇拜有關。

到了今時今日,紋身變成純粹裝飾性的東西,它象徵「永恆」、「疼痛」和「美麗」,或許這就是人們追求它的原因。說起來,紋身圖案也是一種裝飾物,只是比起作為外物能夠隨時卸下再裝上的首飾,紋身深植在人的皮膚中,是種更加內化的裝飾物,但終究有一日也會隨肉身腐朽。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此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周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