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捕手》二十周年:每個人都是受傷的靈魂,我選擇勇敢地承認,那麼你呢?

《心靈捕手》二十周年:每個人都是受傷的靈魂,我選擇勇敢地承認,那麼你呢?
《心靈捕手》劇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透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發現,每個人都是受傷的人,但只要願意放下自我,聆聽別人心裡的聲音,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另一個人的心靈捕手。

今年是《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這老電影上映二十周年。

二十年是一段非常長的時間,足以讓一個年輕人邁入中年,一個中年人垂垂老矣。

回首二十年,將年輕人威爾從迷惘的深淵中拯救出來的心理學教授尚恩(羅賓威廉斯)飽受失智症折磨,最終選擇結束生命;在麻省理工學院設下難題的蘭博教授(史戴倫史柯斯嘉)遇上了雷神索爾,還差點將充滿力量的神祕權杖給了邪神洛基;聰明的年輕人威爾最好的死黨查克(班艾佛列克),因為演蝙蝠俠得了金酸莓獎;天才橫溢卻桀傲不遜的威爾(麥特戴蒙),成為了史上最強的失憶症特務傑森包恩。

電影裡天天被查克叫來叫去的小弟摩根(凱希艾佛列克)剛剛以《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電影成為奧斯卡影帝。

好吧,電影本來就是真實與虛幻交錯的文本重疊,不是嗎?

《心靈捕手》這部電影描述天才年輕人威爾,意外地解開了麻省理工學院數學教授蘭博所出在黑板上的題目,而被蘭博發現。但威爾卻是一個相當暴躁、態度不佳的年輕人,蘭博不願意就這樣失去了一個天才,只好找上了他的大學同學,心理學教授尚恩,在尚恩的努力下,威爾終於願意真誠地面對自我,展開了新的人生。

二十年過去了,或許很多人還是對電影《心靈捕手》念念不忘。這部電影其實並非好萊塢或是奧斯卡喜歡的那種真人真事改編的劇本,但作為創作型的電影文本看來,這部電影頗有真人真事的味道。

這部劇本是由班艾佛列克與麥特戴蒙共同創作的,而且,還讓他們兩人一舉贏得了第七十屆奧斯卡的最佳編劇獎。麥特戴蒙與班艾佛列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朋友,兩人都是死忠的紅襪隊球迷。麥特戴蒙大學讀的是哈佛,但因為演藝工作的緣故,並沒有唸完大學。大家提到《心靈捕手》這部電影,極少會想到另外一個共同編劇班艾佛列克,甚至在電影裡,班艾佛列克飾演的角色也是一名綠葉,他是天才年輕人威爾的死黨,他們一起工作、生活,從把妹到幹架,班艾佛列克總是站在威爾的旁邊。

電影裡很重要的一場戲,班艾佛列克所飾演的查克在工地工作時告訴威爾:他非常希望有一天早上,開車到威爾家接他上工的時候,房子裡空無一人,因為威爾已經帶著他的天賦去追求更遼闊的世界了。電影的最後,當威爾真的離開他們住的小鎮,查克在威爾家沒有見到他,之後,查克帶著笑容離開。

我覺得這就是班艾佛列克這個演員的動人之處。

心靈捕手 Good Will Hunting 班艾佛列克 Ben Affleck
《心靈捕手》劇照

這些年,我們也在其他的電影裡看到他的導演才華,2013年,他以《亞果出任務》這部電影得到了金球獎最佳導演獎。雖然說,經常有人批評他的演技不佳,我想,那是源自於他的個性裡,總有些願意成就他人的特質。這個特質在《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中,那個沉默的中年蝙蝠俠身上,展露無疑。大家都在批評他的蝙蝠俠,但我卻覺得,這個角色才是真正符合原初蝙蝠俠的設定,一個沒有超能力,默默打擊犯罪十幾年的中年男子;其實真正的超級英雄,或是一個默默努力的電影工作者,都應該是這個調性的。

比較讓人扼腕的,就是羅賓威廉斯的離開。

相信大家都對電影裡的鋪陳感到印象深刻:年輕的威爾對心理學教授尚恩,由原本的輕蔑,漸漸轉變為信任。最終,徹底地在尚恩的引導下,威爾終於直接面對自我內心的恐懼與怯懦,在尚恩的擁抱中,放聲大哭。

「這不是你的錯(It's not your fault)」,這是《心靈捕手》裡的經典台詞。

尚恩反覆地對著威爾說「這不是你的錯」,你沒有了父母、受到寄養家庭的虐待、流離失所的生活,這些都不是你的錯。

威爾一直包藏在暴躁的脾氣與桀傲不遜的外表之下,為的就是要隱藏自己內心的害怕,他一方面認為自己的天才是一種詛咒,使他失去了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的機會;一方面,他也害怕再次真誠地面對他人,就會再次受到傷害。所以電影裡的威爾沒有辦法完全向他的女友與周遭的人坦白。

而尚恩與威爾第一次見面之時,威爾就以他的防備機制與聰明的頭腦,徹底的激怒了尚恩,因為威爾戳到了尚恩的痛處。尚恩一直無法走出喪妻之痛,而在第二次見面之時,尚恩向威爾坦誠,自己當下動怒了,因為自己還在喪妻的傷痛中,無法走出來。這段真誠的自白非常地重要,其實讓別人信任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向對方坦白,但是這個坦白就等於把自己的弱點告訴對方。

對很多人來說,這是非常隱私且危險的事。

但尚恩選擇如此,並且告訴威爾,每個人都是受傷的靈魂,但我跟你不同,我選擇勇敢地承認,那麼你呢?

心靈捕手 Good Will Hunting 羅賓威廉斯 麥特戴蒙
《心靈捕手》劇照

確實,在這部電影裡,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不足與缺陷,發現威爾的蘭博教授,對於威爾其實是又愛又恨,他一方面愛威爾的才華,卻也恨自己沒有如威爾般的天賦異稟。

而尚恩與威爾,彼此內心都有屬於自己的傷痛,兩個人的相遇,其實並不是尚恩治好了威爾,威爾同樣地也讓尚恩從傷痛中走了出來。

我想這是電影最動人的部分。

年紀越大越發現,我們都是受傷的人,期望有一天,有一個人能讓我們把內心的遺憾與傷痛放下。但透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發現,每個人都是受傷的人,但只要願意放下自我,聆聽別人心裡的聲音,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另一個人的心靈捕手。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成為到處揍人的傑森包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