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地到極地,熱可可和巧克力被當作非常時期的珍貴熱量補給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曾經,熱可可是大人喝的一種藥,人們期待它多方面的藥效。20世紀後,廠商變成以熱可可能幫助小孩成長的概念宣傳它的效能。
文:武田尚子
戰地巧克力:不會融化的巧克力
巧克力對戰場上面臨真槍實彈的士兵而言,也是珍貴的熱量補給品。朗特里公司(編按:Rowntree's)製造各種添加維他命的巧克力當作士兵的配給食物。也製造了「Pacific and Jungle Chocolate」這種即使在熱帶高溫地區也不會融化的巧克力,應該是要發給新加坡和緬甸戰線的英國士兵吧。高熱量的巧克力是戰時攜行品中不可或缺的食品。話雖如此,即使在熱帶也不會融化的巧克力主要原料到底是什麼呢?
- 日本的巧克力開發
做出在熱帶也不會融化的巧克力的,不只是英國,其實,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也進行了不會融化巧克力的開發。
1920-1930年代的戰間期,日本也漸漸認識了巧克力。當時最容易取得的是「巧克力球」和「巧克力棒」。大正時期在東京經營點心批發業的竹內政治(後來的大東可可公司社長)於1918年回故鄉愛知縣時,買了森永製菓的「巧克力球」當伴手禮帶回家。巧克力球中間包著奶油,外層裹著巧克力衣。大概是因為沒有認為褐色固體會是食物的概念,竹內政治第一次看到巧克力的姊妹,不覺得巧克力球外層的巧克力是食物,用指甲剝掉巧克力,只吃裡面的奶油餡。
1923年,竹內立志製造巧克力,參訪了森永的工廠。森永的創辦人森永太一郎親自到工廠,仔細向竹內介紹巧克力機器與製造方法。結束參觀後,森永太一郎還邀竹內共進午餐,熱情地向他說了許多巧克力製造相關的事。受到刺激的竹內買進瑞士布勒公司(Bühler)的機器,1929年成功完成從可可豆到巧克力的一貫化製造,以竹內商店開始原料巧克力的批發業。由於森永公司一箱600匁(日本舊時重量單位,一貫的千分之一,約等於3.75 公克)的巧克力售價二圓,竹內商店便賣一圓80錢。
竹內一開始批發販售,原料巧克力便飛躍性地暢銷。昭和時期日本的巧克力加工業者增加,他們採購原料巧克力做成巧克力球等糖果販售。1933年竹內商店四個人平均一天生產一噸原料巧克力,來採買的加工業者讓原料巧克力一包裝好就馬上賣出,不曾滯銷。
日本人也漸漸熟悉了巧克力的味道。
- 退燒藥與提神食品
戰爭爆發後,如此大好的景氣也宣告終結。1940年12月日本停止進口可可豆,之後只有指定業者能從軍方管道配給到可可以製造軍隊醫療藥品和食品。可可脂被視為醫療藥品,用來製作退燒藥和栓劑。可可則是從馬來西亞送來當作軍用。
此時,竹內商店更名為大東製藥工業株式會社,接下海軍省的訂單,製作飛機與潛水艇專用的「預防瞌睡食品」與「提神食品」。據說,飛機駕駛員在回程時會有如被催眠似地想睡覺。在巧克力中混合咖啡因趕走睡意的產品就是「預防瞌睡食品」。製造飛機專用的食品很簡單,難的是潛水艇專用的食品。潛水艇內部的溫度經常高達攝氏40度,需要一種「不會融化的巧克力」。大東製藥利用特殊機器壓縮原料,製造出「不會融化的巧克力」。
日本的南方戰線上,使用當地可可生產軍用巧克力。在陸軍與海軍的邀請下,森永製菓派了50名員工前往印尼,於1942年開始負責生產巧克力。明治製菓也在陸海軍的邀請下,於1943年開始在印尼生產「不會融化的巧克力」。所謂在熱帶「不會融化的巧克力」,大概是使用熔點比較高的油脂替代可可脂。
1940年至1950年的十年間,由於日本國內停止進口可可,廠商進行開發替代用的「巧克力」。因為是使用葡萄糖代替砂糖製造甜味,因此稱其為「葡萄糖巧克力」,用來代替可可的主原料是百合根、鬱金香球根、秋葵、菊苣、根莖類、紅豆等食材。另外用大豆油、椰子油、天竺桂油等油脂代替可可脂。最後以香草添加香氣,「葡萄糖巧克力」便大功告成了。
大家都知道戰後在日本國產巧克力復活以前,日本人會跟美國駐軍說:「Give me chocolate」的事。美國駐軍釋出的好時巧克力(Hershey)充斥在黑市中。
廣告熱潮走入家庭
- 熱可可有如母親般的溫柔
邁入20世紀後,朗特里公司成為擁有數千人規模的大企業,大量生產熱可可和巧克力,大量販售。過去就受到重視的廣告現在更形重要。熱可可的廣告反應了時代的變遷。
20世紀後,熱可可的廣告除了固定的小孩形象外,還增加宣傳廣告詞,像是「Builds Bone and Muscle」(強化骨骼與肌肉)、「AIDS DIGESTION」(促進消化)等,強調熱可可能為小孩的成長與健康加分。
熱可可廣告裡,母親也和小孩子一起登場了。圖1彷彿聖母像般的廣告構圖傳達出熱可可的甘甜香氣與母親的溫柔,描繪了熱可可創造出甜蜜家庭幸福時光的形象。廣告文案上寫著由於熱可可能促進消化,因此能增加其他食物的營養效果。曾經,熱可可是大人喝的一種藥,人們期待它多方面的藥效。20世紀後,廠商變成以熱可可能幫助小孩成長的概念宣傳它的效能。

朗特里公司的熱可可世界裡表現出理想的母親形象。圖2介紹了使用熱可可的食譜。將可可粉混合糖、瑪琪琳後,打成發泡鮮奶油的狀態,軟綿綿的可可奶油便大功告成。只要將這個「Butta」奶油塗在麵包或餅乾上端上桌,說聲「來,請用!」小孩子便會開心不已。
凸顯了使用熱可可的溫暖餐桌一景。就這樣,熱可可的廣告變成描寫以甜美回憶妝點的家庭故事。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