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望不再重要?中央憂「再有佔中」, 信任林鄭強硬立場可穩住局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多個月以來傳出「中央信任」特首參選人是極高考慮,甚至蓋過歷屆以來重視的民望準則,究竟輿論的關鍵之處在哪裏?
外媒整理資訊,揭示中央對地方「加強控制」政策
不久前,曾俊華團隊透過漫畫創作,使他形象極似「安西教練」,又再成熱話,不過民望持續高企,對打破當前「欽點困局」有多重要,值得令人深思。有時候,我們太注視香港本地輿論,會忽略了一些「旁觀者清」的洞見,近日這些洞見可以在《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與《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部分文章一窺究竟,有助成為了解中港兩地看待特首選舉的橋樑。
比較重要的一篇當數《華爾街日報》日前〈北京通過電話施壓的方式暗助心儀的香港特首候選人〉一文,文中不但交代了,我們一直以來注視習近平對本年「十九大」的重視程度,真正確立習核心的領導地位,並在「全國範圍內加強政治控制」。如此正是貫徹中央在各方面「頂層設計」的精英管治,在習近平領導之下開創新局面,瓦解過往所謂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地方主義問題。
此外,文中亦交代田北辰與其他選委,接到來電的傳話反映:「林鄭月娥曾是級別僅次於現任特首樑振英的香港二號官員,曾領導針對2014年泛民抗議的政府響應行動,顯示忠於中央政府的立場。」還有,「中國專家認為,就香港而言,這意味著中央政府希望設置一位能夠避免動盪局勢(如2014年令香港幾乎停轉的親民主抗議活動)的香港領導人。」
這樣的訊息,跟上月底政協常委陳永棋向傳媒清晰表示:「(梁振英為補政協委員/任政協副主席)反映中央對香港的重視、表揚梁振英處理佔中做了『很好成績』,同時顯示中央對一國兩制的堅持及對港獨的否定。」從不同的訊息也直指一點,就是不論中央任何核心/派系,對民主派廣泛動員的社會運動,與主張港獨的政治立場,不管背後由誰策劃與挑動,一律以強硬處理穩定局面;尤其在本年十九大之前,是無容置疑的事。
十九大前,習近平面對內外困局,須穩住局面、全面掌控
同樣,《紐約時報》評論習近平面對十九大的人事布局問題,有兩件事的變動令習近平十分關注,其一,是習近平會否正式打破「七上八下」(68歲退休)的「前朝習慣」,藉此留住在反貪之中震懾中國官場的王岐山,這項變動目前只拋出討論「年齡問題」的大方向,但足以了解一些發展脈絡。其二,是為習近平在10年任期之後,如何延續更長管治期的問題,儘管仍有時間,但這問題「份量」比前者更重要。
而一切變動的背景,都針對「中國經濟發展減速和負債纍纍的問題,加上(美國)特朗普總統威脅要遏制中國的出口,習近平可能有理由讓王岐山擔任總理。」
另一方面,文中亦提及習近平需要王岐山,也在於二人文化大革命時代,在貧困山區經歷患難的友誼,習對王的信任超過了李克強。無論如何,習核心面對十九大,以及內外憂患,一系列「央媒姓黨、國企姓黨、撤換重要市委書記及軍委」等事,均見其加強全國政治控制和穩定的重要性,也相當於筆者在〈中國長期擔心美國一旦開戰,封鎖南海斷能源補給 習近平不急於統一台灣,最怕西藏獨立〉一文中,整理中國內外看待政治事件輕重,涉及黨國存亡那種揮之不去的危機感。
從這種角度看才能確切解釋,今屆特首選舉,是回歸之後最「看淡」民望因素的一屆選舉,王光亞早前不斷把「中央信任」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並把各參選人獲中央信心的程度「排列先後次序」,曾俊華「包尾」,然後間接壓低「港人擁護」的因素;加上林鄭月娥、董建華先後提出中央不任命的可能性,均是一致的政治訊息。
曾鈺成昨日也繼續撰文暗貶欽點之弊,變相強調贏得民心對管治香港的優點,並根據「群眾意志」(民望)與「上面意志」(欽點),比較管治香港有何不同影響,主張顯然是站在「雙曾路線」的立場,認為依然應該重視民望去看待今屆選舉 。曾鈺成很少作無謂的表述,看來是民望因素愈被看淡,「雙曾」愈著急。
特首參選人如何面對「重要政治事件」,成「中央信任」一大關鍵
此外,《香港01》繼發布湯家驊談論「中央任信」特首的相對比較,今日另發布〈曾俊華「被逼」不獲中央信任〉一文,再次分析相似觀點,文中提及林鄭與曾俊華在上屆的「政治角色」,林鄭作為政務司司長,所謂「好打得」可以看成一以貫之執行中央重視的香港政策,不論是指處理佔中,以及推廣中國文化、國民教育的故宮事件,態度十分堅定,而且她的地位亦僅次於梁振英,是通過「中央信任」的鐵證:
「無論是政改一役,還是最新的故宮風波,林鄭都緊跟官方立場,態度沒有絲毫動搖,都是雖千萬人吾往矣,忠誠地『做好呢份工』,無疑與『好打得』的形象完全相符,固然有利她通過中央信任一關。」
反之,曾俊華作為前任財政司司長,只是處理「CEPA、人民幣業務、以及滬港通和深港通等」事務,未有嚴厲的政治考慮。而筆者相信,之前三番四次傳出中央對曾俊華不信任的呼聲,亦跟早前傳媒指曾在去年3月面見中央官員的時候,未能表達在政治問題上,如何看待「一國兩制」,變相就是必要時是否站在「一國(大於)兩制」的立場了。
上述報導與分析可以印證,現在林鄭當選的強勢絲毫沒有減弱,一切只待習近平如何看待最近的形勢,會否「竟然」在一念之間稍有妥協,轉住「入閘之後讓參選人競爭」的做法;否則,多方面的資訊均指向習核心以林鄭為最高及最優先考慮,成為下屆香港特首。加之,即使曾俊華「奇蹟」低票當選,假如期間沒有非常大的政治表態,令中央重新確認他必要時做到「一國(大於)兩制」,不任命他做特首的事絕對可以發生,寧重選也免除後顧之憂。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