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工人與中資工廠爆發衝突 突顯緬成衣業勞工問題

緬甸工人與中資工廠爆發衝突 突顯緬成衣業勞工問題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緬甸政黨輪替,政府組織人事異動後,緬甸的勞工剝削問題並未得到解決,原因在於許多部門人員及首長依舊是原班人馬,等於換湯不換藥。」

新聞整理:Billy Yang

二月底於緬甸爆發最新一次的緬甸員工與中資成衣廠主管人員的衝突,再次顯現緬甸勞工正面臨的不平待遇。

2月22日,仰光市稅林潘工業區內的中資 「杭州百藝製衣服裝廠」爆發衝突,百逾名緬甸員工打破門窗、設備,並挾持7名中國管理人員數小時。

在一名中國籍經理將事件曝光在中國社交媒體後,緬甸警方才知曉事態。抗議員工在與緬甸警方交涉後,隨即釋放上述中國公民。

中國駐緬甸使館於2月24日對此事發表聲明,稱館方已向緬甸外交部、內政部、仰光市政府提出交涉,要求有關單位嚴懲涉案人員,保護中國公民人身及企業財產安全。

事發原因

衝突起因,源於一名領導緬甸員工反對超時工作的員工日前遭解職,隨後員工便發起罷工抗議。

自2月1日起,約5百名緬甸員工開始抗議行動,要求將該名遭解雇人員復職,並減少工作時數,然而雙方並沒有達成協議,直到2月的第三週爆發激烈對抗,緬工禁錮了七名中方經理主管,並破壞工廠設備。

緬甸聯邦貿易工會的中央行政委員會成員柯昂喬(Ko Aung Kyaw)表示:「我們將會對此事件作出回應及聲明,然而導致衝突發生的原因,是因他們(中方管理人員)不願接受我們的法律介入措施。」

被長期剝削緬的勞工

一份名為「緬甸困境報告」,針對緬甸成衣業勞工情況的報告指出,緬甸成衣業有一系列勞工及人權問題,其中包括超低薪資、違法薪資減扣(如因病假扣薪)、超長工時、強制及無給薪加班、以學徒制規避給付法定最低薪資、童工及不健康不安全工作場所等嚴重問題。

該報告發表於今年2月7日。是由緬甸LRDP研究中心主導,調查對象為12間國內外工廠的共400名員工。這些工廠位於仰光、勃固、勃生及底洛瓦等不同工業區。在12間成衣工廠中,三間為緬甸本土企業,其餘9間為日本、台灣、香港、中國及南韓企業所有。

研究中心主任伊瑞新紐(Daw Ei Shwe Nyunt)表示,在報告公諸於世前,研究中心曾告知上述公司調查報告的結果,但這些企業並沒有否認這些指控。她表示:「顯然地,企業深知這些情況,但卻忽略他們(勞工),也不願改善勞工情況。」

AP_371737345547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2014年7月17日,緬甸勞工集結在韓資製鞋廠外罷工抗議。直到9月,僱主才承諾將最低薪資調至2.8美元。

緬甸的重要經濟成長來源

在2014年,緬甸成衣出口總值達9.86億美元,與四年前3.37美元相比,幾乎成長了三倍。根據緬甸成衣生產者協會(MGMA)資料顯示,成衣出口在2015年達到14.6億美元,佔緬甸國家出口總值的一成,可見成衣業對緬甸經濟的重要性。此外,歐洲是緬甸成衣業出口成長最快的市場,出口總值與2015年相比,達到驚人的80%成長率。

然而,在這經濟成長背後,卻隱藏著對勞力的剝削。緬甸勞動部主任柯度瑞昂(Ko Thurein Aung)表示:「當我們檢查一些工廠時,會發現兩份文件,一份文件的勞工薪資與政府最低薪資相符,而另一份則顯現出違法的真實薪資。」

他表示:「當緬甸政黨輪替,政府組織人事異動後,緬甸的勞工剝削問題並未得到解決,原因在於許多部門人員及首長依舊是原班人馬,等於換湯不換藥。」

相關新聞: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吳象元